論文寫作技巧
模板資源
精華論文
摘要
近年來,面對煤炭產業衰退的困境,優勢煤炭企業已開始積極拓展煤炭生產性服務業務,傳統煤炭生產商正向煤炭生產服務提供商轉變,煤炭生產性服務業已逐漸成為產業界競爭的新模式。煤炭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積極發展煤炭生產性服務業”,足以證明其發展的緊迫性和實踐價值。本文基于生產性服務業及演進機理理論,總結煤炭生產性服務業內涵和業態構成,分析現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優勢;然后利用PEST分析模型對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宏觀環境進行分析,采用SCP分析范式,對比分析了傳統和現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通過分析得出,相比傳統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現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更具優勢,當前我國煤炭生產性服務業處于既有利、又緊迫的發展環境中, 發展過程中存在以傳統煤炭生產性服務業業態為主,對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缺乏有效的行業監管,尚無煤炭生產性服務業專門立法規范等不足之處。因此,主張積極發展現代的煤炭生產性服務業,并分別從政府、行業、區域、企業視角提出發展現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MBA論文;煤炭生產性服務業;新興業態;PEST; SCP范式;發展策略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facing the coal industry recession, advantage coal enterprises have begun to actively expand coal producer service businesses. Traditional coal producers have been transforming into coal producer service provider. Coal producer service has gradually become a new model of coal industry competition. Our country putted forward that coal industry must actively develop the coal producer service in the 13th five years Coal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 It is enough to prove that the urgency and practice value of developing coal producer service. This essa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oducer service and its evolutionary mechanism, and concluded the connotation and forms of coal producer service, and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of modern coal producer service. Then this essay analyzed the macro environment for developing coal producer services using the PEST analysis model, and contrast analyzed on the market structure, market conduct and market performance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oal producer services using the SCP paradigm. After analysis,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that modern coal producer services are more advantageous than traditional coal producer services. At present, China's coal producer services are in a favorable and urgent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the traditional coal producer services are the main format. Coal producer services are lack of effective industry regulations and there is no coal producer services specialized legislation deficiency. Therefore, this essay advocates that our country should develop actively modern coal producer servic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modern coal producer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overnment, industry region and enterprises.
Key Words: Coal producer services; Emerging format; PEST; SCP paradig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1會者i侖 1
1.1 問題提出與石開究意義 1
1.1.1問題提出 1
1.1.2研究意義 2
1.2 國內外石開究綜述 3
1.2.1關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 3
1.2.2關于生產性服務業演化機理的研究 5
1.2.3關于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 7
1.2.4研究現狀述評 8
1.3主要研究內容與可能的創新點 9
1.3.1主要研究內容 9
1.3.2可能的創新點 9
1.4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9
1.4.1研究方法 9
1.4.2研究技術路線 11
2煤炭生產性服務業內涵演化及業態構成 12
2.1煤炭生產性服務業內涵與演化 12
2.1.1煤炭生產性服務業內涵 12
2.1.2煤炭生產性服務業演化 12
2.2煤炭生產性服務業業態構成 15
2.2.1傳統煤炭生產性服務業 15
2.2.2現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 15
2.3現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優勢分析 16
3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環境PEST分析 17
3.1政治環境分析
3.1.1國家發展規劃 17
3.1.2國家政策法規 20
3.1.3政治環境評價 20
3.2經濟環境分析 21
3.2.1煤炭供求結構 21
3.2.2行業發展現狀 22
3.2.3經濟環境評價 23
3.3社會環境分析 24
3.3.1社會穩定因素 24
3.3.2生產服務化趨勢 25
3.3.3社會環境評價 25
3.4技術環境分析 26
3.4.1 科技投入與產{±1 26
3.4.2技術進步及信息化 28
3.4.3技術環境評價 29
4煤炭生產性服務業SCP范式分析 30
4.1煤炭生產性服務業市場結構分析 30
4.1.1煤炭生產性服務業市場需求分析 30
4.1.2煤炭生產性服務業市場供給分析 34
4.1.3煤炭生產性服務業市場供求狀況評價 37
4.1.4煤炭生產性服務業市場結構識別 38
4.2煤炭生產性服務業市場行為分析 39
4.2.1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競爭行為分析 39
4.2.2煤炭生產性服務業技術行為分析 40
4.3煤炭生產性服務業市場績效分析 41
4.3.1傳統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績效分析 41
4.3.2現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績效分析 47
4.3.3煤炭生產性服務業市場績效評價 49
5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不足
5.1煤炭生產性服務業仍以傳統業態為主 51
5.2對煤炭生產服務業缺乏有效行業監管 51
5.3尚無煤炭生產服務領域專門立法規范 52
6現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策略 53
6.1政府視角的發展策略 53
6.1.1加強對煤炭生產服務行業監管和引導 53
6.1.2健全煤炭生產服務行業領域政策法規 53
6.2行業視角的發展策略 54
6.2.1構建行業層級煤炭生產服務信息化平臺 54
6.2.2制定行業層級現代煤炭生產服務標準 54
6.3區域視角的發展策略 55
6.3.1大型煤炭基地內推廣現代煤炭生產服務模式 55
6.3.2培育跨區域煤炭生產服務資源共享經濟模式 56
6.4企業視角的發展策略 56
6.4.1優勢煤炭企業積極向生產服務商轉型 56
6.4.2面向客戶定制現代煤炭生產服務模式 57
6.4.3建立面向區域的集中生產指揮調度體系 57
7結論與展望 59
7.1結論 59
7.2展望 60
參考文獻 61
附錄A附錄內容名稱 65
作者簡歷 66
學位論文數據集 68
1緒論
1.1問題提出與研究意義
1. 1. 1問題提出
煤炭行業經歷2012年之前的十年黃金期,呈現爆發式增長。隨后,整個煤炭 行業陷入低迷,時至今日近5年的時間,煤炭行業依舊未擺脫發展困境,具體表現 為煤炭價格低價徘徊、產能嚴重過剩、虧損企業數量增多、虧損數額增大、大量煤 炭職工需轉移安置等等。過去受行業利潤驅使,煤炭行業走過了單一的“提高增量、 擴大產能”的大規模投資期,市場早已飽和,依靠“上項目、鋪攤子、增加投資、 擴大規模”的傳統發展模式走到了盡頭。按照產業生命周期理論進行判斷,煤炭產 業進入“衰退期”已是不爭的事實。用歷史的眼光來看,煤炭產業衰退,既是產業 演進的必然,又為煤炭產業由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化發展提供契機。面對產業衰退,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無非兩條路,一是進行產業轉移、開辟新市場,二是進行產 業升級、創造新需求。顯然,對于當前國內煤炭產業困局而言,必須進行產業升級, 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借鑒制造業發展經驗,20世紀90年代世界一些卓越制造業 企業,為保持產品競爭力,研發投入剛性增長,產品生產成本下降空間趨于極限, 成為了其可持續發展的桎梏,因此,部分企業開始探索由“賣產品”到“賣產品+ 服務”,由生產商向“生產+服務”全面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生產性服務業與傳 統制造業融合催生出“服務型制造”新業態,“制造業服務化”成為傳統制造業企 業競相追逐的潮流,破解了傳統制造業發展困境,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因此 傳統煤炭產業升級的重擔,自然落在了煤炭生產性服務業身上。
傳統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由來已久,以單一工程承包和勞務外包為主體的生產服 務類型,實質是簡單的勞務輸出和生產再重復,實在難以肩負起推動煤炭產業升級 的歷史使命。國務院《關于促進煤炭行業平穩運行的意見》國辦發〔2013〕104號 明確指出,煤炭行業結構性產能過剩、價格下跌、企業虧損,運行困難加大,受市 場需求下降、稅費負擔與歷史包袱較重等因素影響,其中更有煤炭產業轉型升級滯 后的原因,也就意味著傳統煤炭生產性服務業并不能有效地推動煤炭行業轉型升 級。產業發展規律表明,傳統業態的衰敗,同時孕育著新型業態的誕生。國家發展 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于2016年12月22日下發的《煤炭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發改能源〔2016〕2714號)中首次提出“積極發展煤炭生產性服務業”,這表明 進一步推動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明確了煤炭產業轉型升 級的發展方向。《規劃》中提出開展選煤廠專業化運營維護,提升選煤廠整體效率, 降低運營成本;積極發展煤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老煤炭企業在關閉退出過程中, 組建專業化生產服務公司,開展礦井生產承包、單項工程承包等各種形式的技術服 務和托管服務,推動煤炭企業由單純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轉變;鼓勵煤炭生產、 煤機制造、煤礦建設等企業,發揮長期積累的技術和裝備優勢,積極參與境外煤礦 建設、技術服務以及運營管理等生產服務業務。上述關于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表述, 已經在傳統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基礎上,融入了新內涵,形成煤炭生產性服務業新 業態,即現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與傳統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相比,現代煤炭生產性 服務業是通過市場競爭大浪淘沙,淘汰落后產能,將業界優勢煤炭企業的優質生產 能力和最佳生產實踐放大,從企業內部放大到國內市場、乃至國際市場,以此更好 地實現煤炭產業轉型升級。另外,實體經濟服務化變革,不僅僅是生產組織形式的 簡單改變,因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導致面向生產的資源運作方式、生產作業 管控過程等都發生了巨變。文章在此背景下,基于國內外前沿理論和行業內外先進 生產實踐,探索現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策略。
1. 1.2研究意義
本研究工作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研究意義:
(1) 理論意義:為現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本文研究了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演化過程,對傳統和現代煤炭生產性服 務業進行界定,凝練了現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優勢,并對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環境、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及績效等內容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分析,為現代煤 炭生產性服務業后續研究工作提供理論參考。
(2) 現實意義:豐富現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解決方案
基于當前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的高 度,本研究從政府視角、行業視角、區域視角、企業視角分別提出一整套現代煤炭 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策略,凸顯發展現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必要性與緊迫性,豐富 了現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實踐的解決方案。
1.2國內外研究綜述
1.2.1關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
(1) 生產性服務業的概念及范圍
近年來,世界經濟發展逐步放緩,而生產性服務業作為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新 興產業卻得到了快速發展,越來越受到各國和地區的重視,國內外學者也進行了大 量地研究。生產性服務業,原文為揚roducer Services”,也稱為生產者服務業,由 美國經濟學家格利菲(H* Greenfield)于1966年首次提出,他指出生產性服務業 的主體是企業、非營利組織以及政府部門,客體是生產者而非最終消費者,并為其 提供服務和勞動的過程[1]。格魯伯,沃克( 1993)從生產環節的角度,提出生產性 服務是指那些被其他商品和服務生產者用作中間投入的服務的觀點[2]。麥特思 (2004)指出生產性服務業是為生產、商務活動而非直接向個體消費者提供消費服 務的行業[3]。趙弘(2009)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直接或間接為生產經營活動以及 政府管理等提供中間服務的服務性產業[4]。簡言之,生產性服務業是為生產經營活 動等提供中間服務而非最終服務的行業,其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并不可以直接用于 消費,屬于中間品。而對于生產性服務業所涵蓋的范圍,因為統計指標選取的不同, 國內外研究爭議頗多。布朗寧和辛格曼( 1975)在深化格利菲觀點的基礎上提出, 生產性服務業是依靠知識密集并為顧客提供專業性服務的行業,分為研發與人力資 源開發、金融、保險、物流、法律、商務服務、中介服務等[5]。陳保啟等(2006) 認為所謂生產性服務業是為生產者提供服務的部門和行業,包括金融、保險、現代 物流、商務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通訊服務等服務部門[6]。高傳勝,李善同(2007) 建立“中間使用率”以及“非居民最終消費比率”平均值的評價指標體系,從定量 的角度將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分為交通運輸和倉儲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與軟件 業,批發零售貿易業,金融保險業,租賃與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地 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等[7]。隨著社會分 工進一步細化,生產性服務業涵蓋的范圍越發廣泛。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發展和改革 委員會為統一生產性服務業范圍,建立各地區、各部門生產性服務業統計調查監測 體系,于2015年4月21日下發了《關于印發生產性服務業分類(2015)》的通知 (國統字〔2015〕41號),通知中明確將“生產性服務業”界定為“為生產活動提 供的研發設計與其他技術服務、貨物運輸倉儲和郵政快遞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 務、節能與環保服務、生產性租賃服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與培訓服務、批 發經紀代理服務、生產性支持服務”。
(2) 生產性服務業的本質
生產性服務是一種“外部化服務生產”的過程,即利用外部企業提供的產品, 來服務自身生產的方式。從全球發展情況分析,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大地 推動了國際分工、產業轉移和專業化水平的提升,并且催生了商業模式創新和生產 服務的新生業態。企業逐步將集成于企業內部的大量業務活動外包,專注于核心且 利潤率高的作業環節,同時利用自身核心業務專業化優勢,對外提供解決方案,即 “服務”。傳統的生產模式下,企業自行完全全業務鏈條上所有的生產環節,企業 對外提供的是單一的、可直接用于消費的產品,企業的角色定位是“生產商”。隨 著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協作生產關系非常明 顯,一個企業獨立制造一種成品幾乎變得不再可能,尤其是具備高技術含量的專業 化服務公司的出現,各個企業之間,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才能實現共贏的局 面,為企業降低成本、專注核心業務環節提供了可能,此時,企業已經由傳統的“生 產商”逐漸發展成為“服務提供商”。生產性服務活動與不同產業生產活動融合度 提升,產品生產商開始向服務提供商轉型,從單一出賣產品轉向為客戶提供“產品 +服務”和全面解決方案轉變,開拓新的利潤增長點,積累輕資產。生產性服務業 與信息技術、傳統制造業加速融合,推動“產品服務化”和“服務產品化”,以生 產產品為核心的傳統發展模式快速向圍繞產品和提供配套服務的復合型模式轉變, 且衍生出更多新的服務業形態[8],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3) 生產性服務業的作用
生產性服務業與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自產生之初,就備受關注。對 于生產性服務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一些學者也做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豐富 的研究成果。汪斌,金星(2007)通過實證分析得出:在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業 已成為提升制造業發展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特別是在資源環境約束下,生產性服 務是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最優途徑之一[9]。尚濤,陶蘊芳(2009)從生產性服務貿 易的角度進行研究,得出生產性服務貿易開放是影響我國各部門制造業國際競爭力 的重要原因,并且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變化對生產性服務貿易也存在反作用力 [1()]。此外,耿晶晶(2009)通過對武漢市承接軟件外包業務為例,得出服務外包對 經濟增長起到了促進作用,有利于推動我國經濟長期、均衡、可持續發展,為此政 府和企業都要做好承接服務外包[11]。樊秀峰,周文博(2011)在對我國1978—2009 年的數據進行研究得出,長期來看,服務業對自身以及經濟增長的貢獻都很大,服 務業推動經濟增長作用顯著,是促進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提高的有利因素,要著重 做好服務業發展方面的規劃[12]。鄭少智,晏育文(2012)基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 研究視角,通過對廣東省的發展數據進行分析之后得到,經濟的增長對其生產性服 務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在短期內則并沒有對經濟增長起 促進性的作用[13]。
1.2.2關于生產性服務業演化機理的研究
(1) 價值鏈和產品內分工理論體現業務鏈條分解及優化思想
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于1985年提出“價值鏈”一 詞,自此掀起了價值鏈理論研究的熱潮。簡言之,價值鏈是以企業作為主體,體現 企業內部和外部的業務鏈條上的各點所能創造新價值的形象表示。從企業內外部聯 系的角度,可將價值鏈劃分為內部價值鏈及外部價值鏈[14],內部價值鏈注重企業內 部,外部價值鏈偏向將企業納入行業的作業鏈條中[15]。價值鏈分析活動直接決定業 務鏈條分解過程,重點是得出企業哪些作業環節能夠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即哪些作 業環節是增值作業,并且有針對性的予以培育、支持[16]。近年來,制造業領域出現 的“價值鏈模塊化”思想[17],也是在價值鏈理論基礎上的延伸。價值鏈模塊化是將 細分之后的價值節點[18]或業務環節,按照一定的整合原則,如兩個獨立的業務環節 間消耗的資源具有相似或一致性等,組合成可以相對獨立經營的價值模塊或服務模 式的過程。價值鏈分析的必然結果就是分工。分工理論經歷了產業間、產業內、產 品內三個階段[19][2G],當前大體上處于產品內分工階段。產品內分工,顧名思義,就 是按照價值鏈理論,將傳統的產品生產工序或流程,分割成不同的價值環節或業務 節點,形成一系列價值不同的作業,其中一部分如設計、研發等環節處在價值鏈高 端,而類似原材料生產、加工制造等環節處在價值鏈低端[21]。從全球發展情況分析, 由于信息技術對人類生產活動的改造,導致生產活動作業鏈條的分解和標準化、模 塊化生產的產生,分工越來越細化,而分工活動的本身,就是一種按照價值鏈理論 對生產作業鏈優化的過程。
(2) 業務外包理論揭示企業生產業務“歸核化”的發展趨勢
業務外包(Process Outsourcing) —詞,最初是由 C.K.Prahalad 和 GaryHame 于 1990年提出。“分工”活動是一種專業化的過程,可通過“內部專業化”和“外部 專業化”兩個階段得以實現,“業務外包”被認為是外部專業化。外包是企業將一 部分非核心業務環節或具有較低增值性的價值節點轉交給企業外部的第三方供應 商,以此為企業節省更多的資源,使得企業核心業務環節和具有高增值性的價值節 點得以發展,從而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一種管理模式[22][23][24]。另外,業務外包 的過程還可以起到轉移風險的作用[25]。現代生產方式具有功能模塊化,配件標準化, 過程規范化,成本、工期、質量控制可視化,作業、技術、資源集成化等特點,行 業內權威企業比對管理成本與交易成本的高低,逐步將集成于企業內部的大量業務 活動外包,而實現自身“歸核化” (Refocusing)發展[26],即專注于核心且利潤率 高的作業環節,同時利用自身核心業務專業化優勢,對外提供解決方案。分工的主 導權,控制在行業內權威企業的手中,其保留核心生產業務的市場供給,以占領市 場領先地位,并創造了非核心生產業務外包的市場需求。而新進入企業或生產規模 小、技術水平低的中小企業,受競爭壓力的驅使會選擇承包大企業集團的非核心生 產業務,其提供給大企業集團的服務報價,既要保證低于大企業集團自行完全該項 業務的成本,同時還要使自己有利可圖,即大企業集團為第三方服務企業創造了非 核心業務的市場需求,同時,大企業集團也能實現其成本降低、專注核心生產業務 的目的,大企業集團所有權、經營權分離的局面逐步形成[27],在專業化服務的過程 中,雙方都能獲得更好的發展。通過市場的歷練與洗禮,無論是大企業、中小企業 都在優勝劣汰中尋求自身定位,而自身定位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專業化。
(3) 核心能力理論闡明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優勢的本質內涵 上世紀90年代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首次提出“核心能力” (The core competence) [28]概念。核心能力,通常是指一個企業具有難以替代的、 不可完全模仿的價值優越性[29][3()],并使企業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31][32]。 所以,企業自身具有的核心能力是企業保持長期競爭優勢的有效驅動力。生產性服 務業與傳統生產行業相比,由提供單一的“產品”到提供“產品+服務”的復合產 品,這種復合產品以其特有的差異化、人性化服務,以及附加值高等特點,使企業 得以占領增強競爭力、提高效率的制高點。隨著越來越多的技術含量高、專業化程 度高的生產性服務業得以發展,并且越來越呈現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性,作為先進 生產力代表的生產必然是高附加值、低成本消耗的生產,也是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體 現。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是按照企業自身非核心業務的非關鍵環節、非核心業務的 關鍵環節和核心業務的非關鍵環節[33]的順序,逐漸從企業生產全業務鏈條中剝離出 去,交給外部第三方企業或部門去完成,而企業自身僅保留核心業務的關鍵環節, 并將主要精力和資源集中到核心生產業務上去,這必然導致企業生產成本上的降 低,節省的費用反過來又可以支持企業開展核心業務活動,實現“良性循環”。傳 統企業售賣的是同一規格和功能的產品,現在生產性服務企業則將自己定位成解決 方案提供商,努力為客戶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服務產品或成套解決方案。生產性 服務企業面向客戶、“投其所好”,通過專業化、“定制式”的生產模式,獲得客 戶青睞,從而達到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的目的。
1.2.3關于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結合煤炭行業研究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成果非常少,尚無 可供直接參考的文獻資料,大多屬于對行業內部專業化實踐經驗總結性質的研究。 目前有實業界人士,對煤炭行業外部專業化嘗試性實踐作出總結,但依然未上升到 使用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理論進行闡述的研究高度,處于以下探索階段:
理論界集中于煤炭行業可持續發展路徑方面的研究
理論界關于煤炭行業經濟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炭行業可持續發展路徑方 面:其一,循環經濟說,認為煤炭行業可持續發展應結合煤炭資源的特殊性,發展 循環經濟,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集約化利用資源[34][35];其二,產業結構說,認 為煤炭產業結構呈現出優化趨勢,即由僅提供單一煤產品,向以煤炭作為能源和原 料的煤制品轉化,由單一產業結構向復合產業結構轉化[36][37];其三,戰略因素說, 提出制約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因素有煤炭資源的優劣和控制能力、企業內部 管理體制和組織架構、資本運營能力和綜合發展能力等[38];其四,技術創新說,提 出技術創新是煤炭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科技進步是突破資源約束,改善生 態環境,調整經濟結構的根本手段,建議采用先進適用技術,促進產業技術升級, 延伸與拓展產業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39][4'其五,產業重組說,提出產業重組是 適應我國煤炭工業政策導向,增強國際競爭力,抵御市場風險,發展循環經濟、拉 長產業鏈條,提高盈利水平的需要,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41]。上述五種 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路徑基本屬宏觀路徑設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距離可操 作或落地實施還有一定距離。每一種路徑均未脫離對煤炭資源的依賴,且延伸或拓 展大多以煤炭生產為起點向下游延伸,進行能源轉化或煤化工,缺少向行業上游一 煤炭生產解決方案設計或生產服務領域延伸研究。
實業界從行業實踐中內部專業化視角開展相關研究
煤炭采掘業發展至今,已經幾百年的歷史,可謂相當成熟。社會分工的思想, 也逐漸改變著傳統的煤炭行業。目前,國內關于煤炭行業最新的研究,基本上圍繞 煤炭生產內部專業化的視角展開的,且多數的研究是對企業內部生產設備維護、后 勤服務、以及打造一支專業化隊伍等企業實踐的總結和凝練,尚未上升到使用生產 性服務業理論來指導研究。近年來,特別是剛剛過去的煤炭行業“黃金周期”,煤 炭企業得到了顯著的發展,設備購置和使用量大大增加,在集團企業內部,衍生出 了專門維修、調配、管理機械設備的專業化部門,從而提高設備的使用率和經濟效 率。在專業化設備維護方面,神華神東煤炭集團公司走在了行業前列[42]。后勤服務, 是為了保障煤炭企業能夠順利開展生產活動,其屬于消耗部門,專業化的后勤服務 部門的演化與產生,可以為生產單位提供全面的專業化后勤服務[43][44]。在很長的一 個時期,我國煤炭企業承擔著解決社會就業的巨大包袱,當進入市場經濟時期之后, 冗員、效率低下、企業負擔沉重等問題凸顯,煤炭企業逐漸開始減員增效的艱難改 革[45],企業逐漸將設備安裝與回撤、后勤服務等邊緣業務從企業核心業務中剝離出 去,打造一支專業化的生產隊伍,更可為集團內多個礦井開展服務[46],以提高企業 效益。以上均為實業界總結其經驗,從內部專業化的視角開展的研究。
1.2.4研究現狀述評
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以及戰略外包、全業務流程外包的興起,現代生產 性服務業內涵及構成獲得了極大豐富,已滲透到全產業鏈,為滿足企業不斷降低生 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專業化水平的客觀競爭需求,原本囊括在業主方“一體” 內的全業務鏈被逐步風化瓦解,市場交易圍繞工業生產由全業務鏈上的非核心非增 值工序到非核心增值工序,最后向核心增值工序延伸。顯而易見,“小業主”缺乏 技術、資金優勢,便會將技術難度高和資金投入大的增值工序外包給具有技術、資 金優勢的大企業集團,以實現低成本運行;大企業集團將其中的核心增值工序轉變 成自身主營業務,轉而將非核心增值工序外包給其他中小專業化公司,以上依靠“外 包一承包”進行的高度專業化、業務歸核化、生產服務網絡化的過程,形成了極具 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現代化生產服務網絡。隨著生產性服務業對于經濟發展的推動 作用顯現,理論界也逐漸關注到生產性服務在制造業領域的延伸,目前研究的重點 基本上集中于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服務化方面。而煤炭生產性服務業是在生產性 服務推動傳統煤炭生產行業的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來的一個門類,關于煤 炭生產性服務業理論的研究尚處起步階段。主要體現為:第一,生產性服務研究缺 乏基于生產作業外包環節的探索和界定;第二,關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大多局限 于制造業的研究;第三,煤炭生產服務理論研究滯后于煤炭生產服務實踐。與制造 業、建筑業相比,我國現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育程度還處于較低的水平,但外 部市場化和內部市場化均有一定的發展規模,只是大多仍停留在傳統服務階段,信 息化程度低,且大多數只是圍繞煤炭生產輔助業務環節。
1.3主要研究內容與可能的創新點
1.3.1主要研究內容
基于生產性服務業的概念,提煉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分析了煤炭 生產性服務業演化過程,總結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由傳統和現代兩種業態構成,并對 現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優勢進行分析;
利用PEST分析框架,對當前我國發展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政治、經濟、 社會、技術環境進行分析;
利用SCP范式,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比分析了傳統煤炭生 產性服務業和現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及市場績效;
分析當前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不足。當前以傳統煤炭生產性 服務業為主、目前對于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缺乏有效的行業監管、尚無關于煤炭生產 性服務業專門立法規范。
提出現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策略。分別從政府視角、行業視角、 區域視角、企業視角提出現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策略。
1.3.2可能的創新點
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實踐走在了理論研究的前面,目前尚無關于煤炭 生產性服務業的理論研究成果。本研究站在煤炭生產性服務業演進及發展的角度, 界定了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歷經的傳統和現代兩個階段。
在對傳統煤炭生產服務實踐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應該積極發展現代 煤炭生產性服務業,并從政府視角、行業視角、區域視角、企業視角,提出發展現 代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的具體策略,可為產業實踐提供參考。
1.4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4. 1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
文章通過閱讀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梳理了生產性服務業理論、以及與之相關 的價值鏈、產品內分工、業務外包、核心能力等理論,為全文提供了理論支撐。
調查研究法
文章充分依托“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礦業組合服務解決方案 研究及服務模式設計”的平臺作用,在項目研究期內,針對我國主要的大型煤炭企 業集團開展的煤炭生產服務業活動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研,所形成的調研資料,對 文章的研究思路起到重大啟發作用。
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
文章在分析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環境、市場結構、市場績效等進行分析時, 使用了大量的行業數據做支撐,并利用模型進行定量分析,在對煤炭生產性服務業 市場結構、市場行為等進行研究時,因煤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尚不充分,便結合調 研獲得的資料,形成一些定性研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