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技巧
模板資源
精華論文
摘要
我國是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早在 2000 年我國就已經準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當前全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的比例已超過 10.9%。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放大了社區生鮮食品供需不均衡的問題,即我國老齡人口的“食品沙漠”問題。然而這種現狀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但其會促使產生一系列民生問題,如健康問題、空巢家庭與社會孤獨問題、養老問題等,這些問題已經成為我國最急需解決的社會難題。本文梳理了國內外“食品沙漠”的相關研究成果,利用抽樣調研的方法,對調研區域的生鮮零售商店做可達性分析,確認了北京市朝陽區 A 地區已經出現“食品沙漠”現象,同時對生活在調研區域的老年人群體深入訪談調研,對訪談資料進行扎根實踐理論編碼分析,找出影響我國城市老年人群體中產生“食品沙漠”的主要成因。本文一方面,確認了北京市朝陽區 A 地區已經出現“食品沙漠”現象,另一方面通過深入訪談,找到影響我國城市老年消費者群體中產生“食品沙漠”的主要原因,同時與國外“食品沙漠”現象相比較,借鑒國外成熟先進的“食品沙漠”治理對策,針對我國的“食品沙漠”現狀和特點,提出可行性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 MBA論文代寫;老齡化;生鮮食品;食品沙漠;可達性
Abstract
China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with the fastest aging rate in the world. As early as 2000, China has already entered the ageing population society. At present,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 aged over 65 in the country has exceeded 10.9%. The increase in the age of the population has exacerbated the problem of unbalanced supply and demand of fresh food in the community, which is the problem of "food deserts" in China's elderly population. However, this situation has not attracted enough attention, but it would lead to a series of people's livelihood problems, such as health problems, empty nest families and social loneliness problems, and pension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have become the most urgent social problems in China. This paper sorts out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of “food deserts” at domestic and foreign and uses sample survey methods to analyze the accessibility of fresh retail shops in the survey area, confirming that “food desert” phenomenon has appeared in Area A of Chaoyang District in Beijing. At the same time, in-depth interviews and surveys were conducted o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living in the survey area, and the interview data were grounded in the analysis of practice theory codes to identify the major causes of the “food desert” in the urban elderly population in China. On the one hand, this article confirms that the "food desert" phenomenon has appeared in Area A of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e have found the main reasons that affect the "food desert" in the elderly consumer groups in our city.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been compared with foreign "food desert", referring to the advanced and advanced "food deserts"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foreign countries, in connection with China's "food deser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lly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Aging; Fresh food; Food desert; Reachability
目錄
第 1 章 緒 論 1
1.1 研 究 背 景 與 意 義 1
1.1.1 現 實 背 景 1
1.1.2 理 論 背 景 2
1.1.3 實 踐 意 義 2
1.1.4 理 論 意 義 3
1.2 研 究 內 容 與 框 架 3
1.2.1 研 究 內 容 3
1.2.2 研 究 框 架 4
1.3 研 究 目 標 與 創 新 點 5
1.3.1 研 究 目 標 5
1.3.2 創 新 點 6
第 2 章 相 關 文 獻 綜 述 7
2.1 英 美 “ 食 品 沙 漠 ” 的 相 關 研 究 7
2.1.1 “ 食 品 沙 漠 ” 的 識 別 研 究 7
2.1.2 “ 食 品 沙 漠 ” 產 生 的 影 響 因 素 研 究 8
2.1.3 “ 食 品 沙 漠 ” 的 治 理 研 究 9
2.2 日 本 “ 食 品 沙 漠 ” 的 相 關 研 究 11
2.2.1 日 本 老 齡 化 與 “ 購 物 弱 者 ” 問 題 11
2.2.2 “ 食 品 沙 漠 ” 研 究 與 政 府 治 理 措 施 11
2.3 我 國 “ 食 品 沙 漠 ” 的 研 究 現 狀 12
2.3.1 “ 食 品 沙 漠 ” 概 念 在 我 國 的 傳 播 12
2.3.2 “ 食 品 沙 漠 ” 的 研 究 現 狀 13
第 3 章 老 齡 化 下 北 京 市 生 鮮 食 品 供 需 現 狀 14
3.1 人 口 老 齡 化 現 狀 14
3.2 生 鮮 食 品 供 需 狀 況 15
3.2.1 數 據 來 源 16
3.2.2 生 鮮 食 品 供 給 現 狀 16
3.2.3 生 鮮 食 品 需 求 現 狀 17
3.2.4 生 鮮 食 品 供 需 對 比 分 析 20
3.3 生 鮮 食 品 供 需 不 均 衡 引 發 相 關 社 會 問 題 21
第 4 章 案 例 分 析 —— 以 北 京 市 朝 陽 區 A 地 區 為 例 22
4.1 | A 地區整體概況 ............................................ | 22 |
4.2 | 方案設計 ................................................. | 23 |
4.3 | 供給端可達性分析.......................................... | 25 |
4.3.1 調研區域供給端信息統計 .............................. | 26 | |
4.3.2 零售商店可達性分析 .................................. | 28 | |
4.4 | “食品沙漠”成因分析...................................... | 29 |
4.4.1 訪談資料匯總統計 .................................... | 30 | |
4.4.2 開放式編碼 .......................................... | 30 | |
4.4.3 軸心編碼 ............................................ | 32 | |
4.4.4 “食品沙漠”成因分析 ................................ | 35 | |
第 5 章 | 結論與展望................................................ | 38 |
5.1 | 研究結論 ................................................. | 38 |
5.2 | 實踐建議 ................................................. | 38 |
5.3 | 研究的局限與未來展望...................................... | 41 |
5.3.1 研究的局限 .......................................... | 41 | |
5.3.2 未來展望 ............................................ | 41 |
參 考 文 獻 : 43
附 錄 A “ 食 品 沙 漠 ” 影 響 因 素 調 研 訪 談 大 綱 44
附錄 B “食品沙漠”訪談記錄 A 開放式編碼記錄 48
致 謝 49
第 1 章 緒論
“食品沙漠”的本質是生鮮食品供需的不均衡導致某些區域出現的生鮮食品獲取的不均衡狀態,這種不均衡表現為整體供需的不對等、局部區域供需的不均衡和個體獲取的不均衡三個方面。在英美國家主要表現為局部生鮮食品供需不均衡,通常用來描述大都市那些生鮮食品①匱乏的社區或地區,這種現象背后往往與貧富差距、社會排斥、種族歧視、生活習慣性疾病等社會問題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在日本主要表現為個體生鮮食品獲取的不均衡,用來形容那些不會開車或由于身體原因只能就近購買日常生活用品的老年人群在生活上遇到了很大困難,他把這些不具備私家車等交通手段,而且在身體上、經濟上難以應對遠距離購物的老年群體的集中居住點。在我國八十年代,主要表現為生鮮食品供需的不對等,即生鮮食品的需求量大于供給量,菜籃子工程實施以來,逐漸解決了供需不對等的狀況。進入二十世紀,在我國老齡化加速的背景下,主要表現為個體生鮮食品獲取的不均衡,城市老年群體的日常生鮮食品采購困難問題日益突出,生鮮攝入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生鮮食品攝入的缺失會促使健康損害、空巢與社會孤獨、養老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產生,即當前我國城市老年群體“食品沙漠”現象。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現實背景
我國是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早在 2000 年我國就已經準入人口老齡 化社會,現在全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的比例已超過 10.9%(數據來源中商情報網)。老齡 化程度的加重以及老年性疾病發病率的提高,嚴重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在西方國家已經被證實,老年性疾病發病率的提高與其飲食有著密切的關系,并圍繞其 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購買弱勢地區可支付健康食品②的獲得方面。事實上, 在中國老齡化、少子化等趨勢下,我國城市社區老年人群的日常生鮮食品采購也已經出 現較大的問題,表現為距離較遠、質量不高導致的生鮮食品獲取不均衡,即“食品沙漠” 現象。然而,“食品沙漠”問題在我們國家尚沒有引起足夠關注,但與其密切相關的民 生、醫療、養老等已經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據預調研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北京市老年消費群體中,飲食供應成為其當前最大的需求,怎么吃上飯、吃好飯,是困擾其主要的難題。在消費群體劃分中,老年人屬于購買弱勢群體,如果在就近區域無法獲得健康營養的生鮮食品,就會導致老年人選擇非健康的食物來替代,進一步惡化身體健康狀況。與此同時,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城市流動攤位被大量取締,切斷了社區老年消費群體便捷獲取生鮮食品的途徑,高昂的房價又阻止了大型商超進入到更接近居民生活的區域,而社區便利店小超市又不能很好滿足日常生鮮食品供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老年消費群體生鮮食品購買的選擇,增大了生鮮食品獲取難度。在這些因素影響下,我國城市老年人群中的“食品沙漠”問題正在進一步擴大。
1.1.2 理論背景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更多的人開始關注食品健康問題,而如何能獲得健康且可支付得起的食物成為被爭論的熱點問題。西方學者關于“食品沙漠”的研究起始于 20
世紀 90 年代,側重點放在貧困社區在負擔得起的健康食品的獲取上,主要從經濟承受能力和物理可達性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同時從個人消費習慣、偏好、對健康的認識等角度對“食品沙漠”現象進行了剖析。日本學者關于“食品沙漠”的研究把重點放在了老年人消費群體上,即日本的“購物難民”①問題,主要探討了老年人消費群體對于日常生鮮食品采購方面存在的困難,以及如何解決“購物難民”購買困難問題。
國內學術界對于“食品沙漠”的關注度還不夠高,僅部分學者從城市規劃、食品供應鏈、社區食物環境等角度進行了我國社區食物供應系統方面的研究,而至今沒有學者直接對“食品沙漠”現象進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在我國老齡化背景下進行“食品沙漠”方面的研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本文聚焦于社區生鮮食品供需問題,一方面為解決我國老齡化社會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也為其他學科進行“食品沙漠”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1.1.3 實踐意義
在我國,老齡化已經暴露出很多的問題,尤其是老年人群“食品沙漠”問題。據營養學稱每人每天平均需要攝入 12 種食物,尤其是老年人,才能保證正常的身體健康需要。而這其中最主要的食物就是生鮮類食物,因此以生鮮食品供需問題,作為調查切入口,有很強的代表性。同時,老年人屬于購買弱勢群體,能否方便快捷的獲取到生鮮食品,對其日常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有很大影響。
在這個背景下,通過本文的調查研究,可以初步驗證北京市朝陽區 A 地區是否存在
“食品沙漠”現象,其次通過對老年消費者的深入訪談,探究我國老年人群體中“食品沙漠”現象產生的原因。同時參考國外關于“食品沙漠”的解決措施,為應對我國老齡化背景下“食品沙漠”問題,提出可行性對策和建議。
1.1.4 理論意義
經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食品沙漠”問題研究尚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各個地區的研究成果復雜多樣,且部分呈現出不同的結論,甚至在我國,還沒有進行這方面的研究。首先關于“食品沙漠”的研究,歐美學術界成果居多,落腳點集中在貧困社區健康食物的獲取上,而日本學術界對“食品沙漠”的研究大多圍繞解決“購物難民”購買困難的問題上。事實上,我國的國情不同于歐美國家和日本,“食品沙漠”研究的結論是否適用于我國,還有待考究,但我們可以借鑒國外關于“食品沙漠”的研究思路,針對我國存在的“食品沙漠”現象進行探索性研究。
基于以上,本文選擇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北京市,聚焦在老年人生鮮食品供需問題上,對我國“食品沙漠”問題進行探索性研究,同時也為其它學科進行“食品沙漠”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1.2 研究內容與框架
1.2.1 研究內容
第一部分 :緒論
簡要介紹本文的選題背景和研究意義,說明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架構,闡述研究目標及創新點。
第二部分 :相關文獻綜述
梳理國內外關于“食品沙漠”問題的研究動態,并進行相關文獻研究的總結評述,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第三部分:老齡化下北京市生鮮食品供需現狀
通過對北京市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生鮮食品供需狀況的數據描述,找到老齡化背景下,北京市老年人群在生鮮食品獲取方面存在問題,以及在生鮮食品供需不均衡影響下產生的社會問題。
第四部分:案例分析——以北京市朝陽區 A 地區為例
選取朝陽區 A 地區作為調研區域,獲取詳細的零售商店數據以及訪談資料。利用
ArcGIS 對零售商店數據分析處理,評估北京市朝陽區 A 地區是否已經出現“食品沙漠”現象,并且根據扎根理論方法對訪談資料進行梳理,找出我國老年消費者中“食品沙漠”現象產生的原因。
第五部分 :結論與展望
論述本研究所獲得的重要結論,并進行國內外“食品沙漠”現象對比分析,根據國外關于“食品沙漠”治理方面的方案措施,提出可行性的實踐建議,并指出論文存在的不足和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1.2.2 研究框架
確定研究目標
制定研究計劃
具體研究過程
研究結論
圖 1.1 技術路線圖
1.3 研究目標與創新點
1.3.1 研究目標
本文在撰稿初期,與北京市老齡化委員會合作進行了預調研,主要針對北京市海淀區部分退休人員關于生活現狀和飲食需求方面。通過對海淀區部分社區 60 歲老年人問卷調查,關于“當前最關心問題”和“當前最想得到什么服務”兩個問題,統計數據如下圖 1.2 和 1.3:
圖 1.2 60 歲以上老年人最關心問題統計
圖 1.3 60 歲以上老年人最想得到的服務統計
從圖 1.2 中可以看出,當前老年人群體特別關注身體健康這方面,達到了 70%,遠遠超過其他選項,從圖 1.3 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老年人在對醫療和飲食保健的關注明顯要高于其他選項,醫療服務和飲食保健直接關乎著身體健康,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健康已經成為我國老年人群當前關注的主要問題。在英國學者唐納德艾奇遜《健康不平等的獨立探究》一文中,提到健康跟社區健康食物供應密切相關,并且營養學家稱,正常人一天應該攝取 12 種食物,才能保證基本的營養需求,而這 12 種食物中,最重要的就是生鮮食品,如果沒有辦法獲取這些健康食物,就會導致產生“食品沙漠”現象。當前一些發達國家大型城市中一直存在著“食品沙漠”現象,在歐洲、美國大中型城市的貧困社區,在日本東京、大阪的“購物難民”等等,既然發達國家大型城市中已經出現“食品沙漠”現象,我國是不是也有類似的“食品沙漠”現象?從預調研統計的數據來看,在我國城市中確實出現了類似“食品沙漠”的現象,但是在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地理區域等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是否出現“食品沙漠”現象還沒有得到數據的確認,影響我國老年消費群體中產生“食品沙漠”現象的原因尚不可知,這都是值得我們探究的問題。
參考日本學者關于老齡化背景下對于日本“購物難民”的研究思路,本文擬選取老年人作為調研主體,選取生鮮食品供應作為切入點,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標:
a、北京市朝陽區 A 地區是否存在“食品沙漠”現象。
b、分析影響我國城市老年消費群體中“食品沙漠”現象產生的原因。
c、為了應對我國老齡化背景下的“食品沙漠”問題,提出可行性的對策建議。
1.3.2 創新點
“食品沙漠”問題在西方國家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主要是與“食品沙漠”相關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如發病率和死亡率的提高,這在西方國家已經被證實是與食物攝入密切相關。然而在我國,“食品沙漠”問題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本論文研究的特點在于,系統梳理國外學術界關于“食品沙漠”研究的初步成果,并引用西方“食品沙漠”研究中常用的GIS 標記方法,將“食品沙漠”現象可視化,確認調研區域是否已經出現
“食品沙漠”現象。
其次把“食品沙漠”問題聚焦在我國老年人這個群體,這在我國老齡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考慮到東西方文化、觀念差異,沒有生搬硬套西方學術界的研究結論,而是采用開放性的研究方法,對我國存在的“食品沙漠”問題進行探索式研究,也為其他領域進行更細致更廣泛的“食品沙漠”相關研究提供一個參考。
第 2 章 相關文獻綜述
“食品沙漠”最早是歐洲國家用來描述那些健康食品①匱乏的社區,可以是成千上萬人組成的居住群體或者是街區內一個廣泛的區域。“食品沙漠”的研究在英美國家以貧困社區的社會弱者(低收入、低學歷者、失業者、老年人群、單親家庭和殘疾人群等)為研究對象,日本學者把研究重點放在“購物弱者”上,集中研究日本老年人的狀況,而我國當前對“食品沙漠”的研究還僅是處在城市社區生鮮供需方面,因此本文擬以“食品沙漠”的研究對象的側重點不同為分類依據對相關文獻進行詳細梳理。
2.1 英美“食品沙漠”的相關研究
20 世紀 90 年代,英國 PAT 小組在調查貧困社區零售購物渠道和服務撤資的過程中,發現街角或者街區內出現的一些小型商店取代了當地購物中心和中型超市,而這些小商店給居民提供的食品種類非常有限。這種由零售環境的變化引起的食品差異性獲取,會導致一系列營養不良、社會排斥和不平等健康等問題,在報告中,PAT 小組用“食品沙漠”來形容這些由于零售渠道的缺失而導致營養缺失和健康問題產生的社區。此后,“食品沙漠”引起了英美學者廣泛的關注,并進行了大量的相關研究,領域從健康學、社會學,擴展到地理學、經濟學等,研究側重點雖有不同,但從整體上看,主要集中在“食品沙漠”的識別、“食品沙漠”的產生影響因素和“食品沙漠”問題治理三個方面。
2.1.1 “食品沙漠”的識別研究
“食品沙漠”的識別研究集中在主觀意識和客觀條件對健康食物獲取的影響差異兩個方面。主觀意識觀點認為健康飲食取決于個體意愿,通過對個體飲食行為的調查研究可以確定是否存在“食品沙漠”。Martin White(2004)等人認為健康飲食的關鍵預測因素是膳食知識、相對富裕和健康生活方式,這些因素對居民日常生活食物籃子②產生最大程度的影響。通過對泰恩河畔紐卡斯爾 3153 戶家庭的訪問調研,結果表明個人膳食知識、相對富裕和生活方式確實對健康飲食產生的很大的影響,并且并沒有證據表明零售商店對居民食物籃子產生多大影響[1]。
而客觀條件觀點認為居民健康飲食取決于食物環境,可以通過居住環境的健康食品供給狀況來評估是否存在“食品沙漠”現象。Karen E(2006)等人認為“食品沙漠”現象與購買付出的行走距離密切相關,如果社區在 500 至 800 米范圍內沒有一個全品類超市①,那么該社區就存在“食品沙漠”現象。在其研究中,首次利用地理學 GIS 系統,并結合最短訪問路徑,證明了加拿大某些高需求高密度的貧困社區確實存在“食品沙漠”現象[2]。在此基礎上,Jesse Mcentee(2010)等人改進了GIS 標記方法,通過確定食品零售商和住宅單元的位置關系,來精確測量居民購買行走距離,創造性提出了一套評估
“食品沙漠”現象的重要方法,以此來評估農村地區“食品沙漠”現象[3]。而 Richard C
Sadler(2011)等人在 GIS 標記方法研究中執行網絡分析技術,以確定住宅單元與不同類型的食品零售商店(超市、雜貨店、水果店和蔬菜店等)之間的距離,這種方法規避了全品類超市的限制,把所有零售商店囊括進來,提高了 GIS 標記方法的適用范圍[4]。
而 Teresa A.Hubley(2010)等人把研究重點放在了距離的標準上,認為 500 米的距離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標準,應該參考調查區域居民可接受的距離,作為評估調研區域
“食品沙漠”的標準。通過對緬因州農村居民的調查發現,該地區可接受的距離為 10英里,在這個標準下,結果顯示緬因州農村不存在“食品沙漠”現象[5]。Junfeng Jiao(2012)等人把研究重點放在了零售商店上,在研究中把零售商店分為低成本、中成本和高成本三種,分別對應購物中心、雜貨店和便利店。結論表明當把到達食品商店定義為到達低成本的購物中心時,“食品沙漠”的程度明顯加重[6]。
以上是關于“食品沙漠”識別研究,其中以個人主觀決定的飲食健康作為確定“食品沙漠”的標準的相關研究較少,本文認為個人主觀因素對食物籃子的影響因素較多,不只是受到膳食知識、相對富裕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而且還跟購物環境、季節、心情、節日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很難形成統一的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對“食品沙漠”的識別就會更加復雜,結論更加不確定,但也提供了一種思路,可以將人群劃分,以不同的人群為研究對象對“食品沙漠”進行研究。以實際購買距離為標準識別 “食品沙漠”的研究較多,整體上呈現兩種趨勢:一是利用 GIS 系統直接測量的住宅到食品零售店的距離,這部分直接利用地圖數據資源對距離進行測算,標準是 500 米范圍內是否存在健康食品供應,以此來識別是否存在“食品沙漠”現象;二是對距離標準進行重新定義,或者是對零售商店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利用 GIS 標記方法識別“食品沙漠”。但目前學術界已經達成的共識是城市地區 500 米的實際步行距離,這也為識別我國城市“食品沙漠”提供了參考標準。
2.1.2 “食品沙漠”產生的影響因素研究
“食品沙漠”產生的影響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食物攝入和食物獲取的差異兩個方面。
David Marshall,Annie S. Anderson(1994)等人認為熟悉的食物模式對青少年成年后的長期健康狀況有密切的關系[7],ME Barke(r 1995)等人認為飲食態度對健康影響更大[8],而Steven J(1999)等人認為應該平衡健康飲食所需食物的類型和比例,在對英國 2197位英國成年人的膳食和營養調查后,提供了健康飲食的搭配比例:水果和蔬菜(33%);面包、其他谷物和土豆(33%);牛奶和奶制品(15%);肉類,魚類和替代品(12%);含有脂肪的食品,含糖的食品(8%)[9]。
與上述觀點相反,Acheson.D(1998)認為應該把關注點放在英國一些貧困地區日益惡化的食物獲得渠道上。他發現城市內大型超市大多數搬遷至城市周邊交通更加便利的地區,然而這種便利只是相對于那些擁有私人汽車或者能夠支付得起公共交通費用的人群,而對于貧困社區獲取廉價健康的食物變得更加困難[10]。Martin Caraher(1998)等人認為除了食物獲取渠道的缺失外,經濟因素也對低收入群體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經濟因素迫使低收入社會群體在食物采購上更加關注成本而非食物健康,除此之外,在研究中還發現食物變質、食物儲存、生鮮購買困難和烹飪技巧是導致低收入人群中“食品沙漠”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11]。Hillary J. Shaw(2006)認為“食品沙漠” 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健康食品的消費壁壘,這種壁壘來源于各個方面,主要源于能力問題、資產問題和態度問題,不同區域的社區居民在能力、資產和態度方面的差異是導致各區域不同程度“食品沙漠”的重要原因[12]。
以上是對“食品沙漠”產生影響因素的研究,前一種觀點認為“食品沙漠”的產生與飲食攝入有直接的關系,而影響飲食攝入的主要因素有習慣的飲食模式、飲食態度、烹飪技巧和平衡膳食,這些研究都建立在以個體為研究對象的基礎上。后一種觀點認為,
“食品沙漠”的產生與實務獲取密切相關,主要表現在物理因素和經濟因素。物理因素主要包括獲取渠道、購買距離、交通工具、攜帶、儲存和食物變質等;經濟因素包括家庭收入、商品價格和交通費用等。這種觀點以整個區域的角度分析“食品沙漠”的產生,提供了比較清晰的邏輯,為更深層次的“食品沙漠”研究提供了基本思路。
2.1.3 “食品沙漠”的治理研究
“食品沙漠”問題治理的研究較多,集中在頂層規劃設計和零售渠道改進兩個方面。前一個觀點認為可以通過頂層的規劃設計來解決“食品沙漠”問題。Tim Lang(1998)等人認為政策對個人層面的過度關注并不能解決問題,可以嘗試通過社會結構的設計和個人引導來解決“食品沙漠”問題,比如增加收入和救濟補助等[13]。Vmt Reisig、A Hobbiss(2000)等人認為過度依賴社區自身發展、缺乏策略性的多部門聯合,并不能解決“食品沙漠”問題,而應該采用更加整體性的方法,包括救濟貧困和社區菜籃子供應系統,涉及到的社區組織、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應該統籌協作[14]。Kami Pothukuchi(2004)認為把制度規劃運用到社區食物評估①系統中,可以有效確認社區食物供應的整體狀況,提高評估效率和準確度,對于解決“食品沙漠”至關重要[15]。而 Marcia Caton Campbell(2004)認為社區食物系統規劃者應該對社區進行利益相關者分析,建立利益相關者共同表,有助于平衡各部分利益,以此來解決“食品沙漠”問題[16]。Margaret Andrew(s2012)等人認為經濟刺激可以作為一種輔助解決“食品沙漠”的方式,通過 SNAP 經濟干擾,增加了社區居民對于低成本、便利性差的食物購買選擇,因此有針對性的經濟激勵措施 可以提高居民收益或者是降低交通費用,達到降低購買成本增加食物購買選擇的結果[17]。 Richard Casey Sadler(2016)等人認為利用GIS 系統幫助社區組織和零售商解決門店選 址問題,也可以間接實現“食品沙漠”的解決[18]。
后一個觀點強調食品零售渠道在社區居民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認為零售渠道的改善是解決“食品沙漠”的關鍵。Neil Wrigley(2002)等人通過對利茲社區①干擾前后的對比研究,發現零售渠道的改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食物沙漠”問題,尤其是對于貧困社區低收入家庭來說[19]。而 Clifford M. Guy 、Gemma David(2004)等人通過對英國城市加的夫零售渠道的研究發現,健康食物對消費者的可得性較差,價格也超過合理的水平,因此零售渠道的改善并不能對解決加的夫地區“食品沙漠”問題產生積極的效果[20]。同樣Anne Short(2007)等人對舊金山灣區進行市場籃子研究,發現全品類零售商店并不能完全解決“食品沙漠”問題,商店本身產品質量、非標準化操作和食物價格居高不下是影響食品零售發揮關鍵作用的主要影響因素[21]。Lisa Markowitz(2008)在對路易斯維爾一個新型農民配送企業案例的研究中發現,幫助那些正在起步的小農戶和當地城市居民建立起合作關系,也是解決“食品沙漠”問題的一種有效途徑[22]。MichaelJ. Widener(2012)等人認為利用模型模擬的方法試圖在城市低收入社區發展移動產品分銷系統,通過部署使得目標人群交通成本最小化的移動市場的位置,增加“食品沙漠”中的居民獲得新鮮食品的機會,這在解決“食品沙漠”問題中可以作為一個有效的創新方案[23]。
以上是“食品沙漠”問題治理方面的相關研究,整體上可以分成兩個趨勢:一是通過制度規則設計來解決“食品沙漠”問題。主要是通過制度設計、利益關聯設計和零售商店選址,在規劃設計中各個系統之間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各個利益群體相互制約,共同完成對社區“食品沙漠”的解決。這方面的研究都強調了各系統互相配合對于“食品沙漠”問題解決的重要性,強調了系統性和整體性。二是零售渠道的干預。對于零售渠道的干預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零售渠道對于“食品沙漠”治理效果的討論。一部分學者針對零售渠道進入“食品沙漠”區域干擾前后的對比研究,就社區居民前后的飲食態度、飲食習慣、日常采購等前后的對比調查,來檢驗零售渠道對“食品沙漠”改善效果。除此之外,另一部分學者認為應該改變零售渠道方式,如城市與農村的農商對接、城市中移動分銷系統。
2.2 日本“食品沙漠”的相關研究
日本是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 2000 年,日本 65 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數量的比重已經達到 17.2%,老齡人口的數量增多,老齡化程度日益加重。除此之外,在日本城市發展進程中,商業街逐漸衰落,城市內大型超市不斷外遷,使得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用品采購變得更加困難。日本政府把這些不具備私家車等交通工具,且在身體上、經濟上難以應付遠距離購物的老年人群被稱為“購物弱者”,在此基礎上,日本學者開始關于“食品沙漠”問題的相關研究。
2.2.1 日本老齡化與“購物弱者”問題
日本人口老齡化發展迅速,1950 年,日本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僅占總人口的 5%,; 到 1970 年這個比例超過 7%,已經達到聯合國關于老齡化國家認定的標準;到 1994 年,老年人口比例超過 14%,正式進入到老齡化社會[24];到 2015 年,老年人口占比達到 26.7%,即四個人中就有一個老年人;到2017 年,老年人口數量達到3515.2 萬人,占比達到27.7%。
且在日本老年人口中,超過一半的老年人年齡在 75 歲及以上,日本已經進入到社會老齡化新階段,超老齡化社會階段。
老齡化問題嚴重,老年人貧困問題日益凸顯,據日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2015 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1.5%的老年人收入不到日本人均收入的一半,處于相對貧困階段。除此之外,受限于身體健康狀況以及收入有限,在就近的范圍內很難獲得足夠的生鮮食品,導致日本產生了大量“購物難民①”,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2009 年日本經濟產業省成立專門的調查組織就老年人購買狀況進行調查,并在調查報告中提出“購物弱者”的概念,將其定義為“以老年人為主的感到購物困難的人群”。
“購物弱者”問題受到日本政府和學術界的普遍關注,一方面日本政府希望解決“購物弱者”問題,以此來應對日本老齡化帶來的醫療健康、社會孤獨以及空巢家庭等社會問題,另一方面,日本學者把國外的“食品沙漠”研究與國內“購物弱者”問題相結合,通過學習歐美學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系統研究日本“購物弱者”問題,為解決日本人口老齡化社會問題提供可行性的對策建議。
2.2.2 “食品沙漠”研究與政府治理措施
在“購物弱者”問題的基礎上,2009 年,日本學者開始與“食品沙漠”相關的研究,與此同時,政府也成立了專門的調查機構,旨在解決日本老齡人口日常生鮮食品購買問題。
巖間信之第一個把“食品沙漠”的概念引入到日本,并引用國外地理學分析方法把日本的“食品沙漠”狀況進行了分析,對東京都 23 區老年人口分分布和生鮮食品店進行了詳細的調研,測量出東京都“食品沙漠”區域的分布,首次將日本城市和鄉村的“食品沙漠”現象可視化。他從三個方面對日本“食品沙漠”做出界定:一是社會弱勢群體(主要是老齡人群、低收入人群等)集中的地區;二是伴隨著商業街衰退零售購物環境急劇惡化的地區;三是家庭、社區人際交流稀少而且生活援助欠缺的地區。只要符合其中的兩項就可以被認定為“食品沙漠”地區。除此之外,他認為日本“食品沙漠”的本質是城市生鮮供給體系崩潰和社會弱者集中居住發生重疊時產生的社會問題,是弱者的社會排除問題,日本的社會弱者主要是老年群體的社會歧視和社會孤立,如果不解決老年人的社會孤立問題,老年弱勢群體的飲食生活是難以改善的。因此,他從從社區聚餐會、商品上門配送、改善購物環境三個方面提出了解決對策,強調社區管理會或志愿者組織每月召開聚餐會可以有效地加強鄰里之間的相互交流,通過鄰里互助防止“孤獨死”事情的發生[25]。
日本經濟產業省對英美“食品沙漠”和日本“購買弱者”的產生原因進行了比較,認為日本“購買弱者”的主要對象是老年人,是老齡化社會問題,但是在健康損害的結果上具有相似性。為解決老年人群購買問題,日本經濟產業省提出食品上門配送、流動售貨、交通手段便利化和鄰里型小型店鋪的開設四個措施,之后又進一步把提高物流效率作為一個重要解決對策。在此基礎上,日本農林水產省又補充了在商業空白地域開設小型店鋪和社區餐桌兩個解決方案。
“食品沙漠”的治理同樣需要政府財政的支持。2012 年日本經濟產業省從財政資金上支持了全國 369 個專項,2015 年又進一步上升到 529 個專項,以支持對購買弱者問題的改善。國土交通省建立補助金制度以此改善“購買弱者”的交通環境。日本政府對于解決“食品沙漠”問題給予很大的支持,但是在各項舉措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資金可持續的問題,因此經濟產業省和流通經濟研究所都強調社區居民的積極響應、社區志愿者的參與、企業間的通力合作以及政府、交通等各方面的協作是維持“食品沙漠”解決方案可持續性的重要因素。
2.3 我國“食品沙漠”的研究現狀
Food desert 一詞傳入到我國的時間較短,通常被翻譯為“食品沙漠”,也有“食品荒漠”、“食物沙漠”的譯法,含義沒有差別,都是指生鮮食品供需不均衡的現象。“食品沙漠”的概念最早由新聞報道傳入我國,而后引起專家學者的注意,正式開始與此相關的學術研究。
2.3.1 “食品沙漠”概念在我國的傳播
為更深入了解“食品沙漠”概念在我國的傳播過程,通過百度新聞檢索“食品沙漠”、“食品荒漠”和“食物沙漠”詞條,共檢索到 25 條與之相關的報道,“食品沙漠”20條,“食品荒漠”4 條,“食物沙漠”1 條,其中 21 條轉自美國媒體,1 條來自英國媒體,3 條出自國內媒體。最早是 2007 年新華網對紐約市新鮮果蔬食品車議案的轉載,在報道中第一次以中文形式提出“食品荒漠”的概念,最近的一條報道是 2018 年石家莊新聞網關于康寶萊公司幫助美國民眾擺脫“食品沙漠”困擾的介紹。
從整體來看,更多媒體以“食品沙漠”來解釋國外社區生鮮食品缺失這種現象,多數報道轉自美國媒體,均關于美國社區“食品沙漠”現象以及治理對策的介紹。在這期間,“食品沙漠”現象也引起國內媒體和學者的關注,如在 2016 年,北京商報報道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陳立平教授在零售業連鎖大會上提出的大都市 “食品沙漠”問題,陳立平教授在會議上第一次系統的解釋了“食品沙漠”問題的本質[26],以及與“食品沙漠”相關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引起零售行業廣泛討論,這也是首次國內學者對于“食品沙漠”問題進行解釋。時至今日,“食品沙漠”概念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表面到本質的傳播過程,現已經成為與我國生鮮食品供應、社區零售商業、社會健康以及老齡化問題密切相關的社會概念。
3.0.1 “食品沙漠”的研究現狀
當前,國內還沒有對“食品沙漠”進行學術上的研究,但在社區食物系統的研究中,常常把城市社區食物獲取的缺失與國外“食品沙漠”聯系起來。我國農業部在 1988 年就提出“菜籃子工程”,建立了全國生鮮食品生產和加工服務體系,截止到九十年代中期,基本解決了生鮮食品供需不對等的問題,取得明顯的成果。但隨著老齡化的到來,城市老年人群的日常生鮮食品購買問題逐漸凸顯出來。
衣霄翔(2012)認為“食品沙漠”與社區食物安全倡導的思想是一致的,不能僅著眼于當前供應的數量,更要讓居民有條件獲取品類齊全、綠色健康、價格實惠、觀念上可接受的生鮮食品供應。他進一步指出,“食品沙漠”是當前社區食物系統中存在的最急需解決的矛盾,它是社區長期健康發展的基礎性問題,關乎居民的基本權利和民生問題[27]。而杜文雯(2014)認為社區零售環境與膳食攝入密切相關,社區范圍內生鮮食品超市的增加能夠提高居民生鮮食品的攝入,有利于平衡膳食的建立,降低社區居民超重和肥胖的危險性[28]。
在社區食物安全和社區食物環境方面的相關研究,正式把“食品沙漠”的概念引入到我國,并且與健康飲食、平衡膳食聯系起來,起到了很好的研究開端,但整體上,我國關于“食品沙漠”的研究成果較少,還處在初步摸索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