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技巧
模板資源
精華論文
摘 要
這幾年,報考公務員的熱度持續不減,每年的公務員考試的火爆場景都讓我們領略到了這個職業的巨大魅力。然而拋除這個職業表面所謂的光環,職業倦怠席卷全球的問題也同樣困擾著公務員隊伍。鄉鎮公務員占到了我國公務員數量的大部分,是基礎構成,國家所有的目標任務幾乎都必須在鄉鎮政府這一級落實去完成,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這些目標任務將會不同程度地增加,鄉鎮政府將面臨比預期更多的工作。工作壓力大、收入低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鄉鎮公務員職業倦怠,所以,對于我國鄉鎮公務員進行職業倦怠問題的研究十分重要而且必要。
本文選取 WJ 縣的鄉鎮公務員為研究對象,以職業倦怠三維度理論、努力—回報不平衡模型、工作匹配理論等理論為理論基礎。通過對其發放調查問卷和訪談法進行實際的分析,得出一些職業倦怠的具體表現,比如身體亞健康、情感疏離、責任感缺失、低成就感等表現;然后從個人、職業特性、社會、組織四個方面分析原因個人方面從信念不堅定、個人期望與現實不符、人崗不匹配、對自身心理健康問題重視不足這幾個點進行分析;職業特性從工作超載、工作循規蹈矩、缺乏有效的職業培訓、工作環境、外界對公務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幾個點進行分析;組織方面從考核制度不健全、薪酬體系不健全、晉升之路不暢通等角度進行分析;社會方面從比較帶來的失落、社會期望過高、社會輿論監督的影響這幾個角度分析。針對這四個方面的原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個人方面包括要正確看待自我和壓力、制定科學的職業規劃、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不斷學習,提高自身能力;職業特性方面包括減少工作負荷、明確崗位職責,分工明確,科學部署工作、構建和諧的工作氛圍;組織方面包括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完善激勵機制、拓寬晉升通道、合理改善行政生態環境、加強職業培訓;社會方面包括社會公眾多理解、做合理的社會期望,多做正面宣傳、強化社會支持,關注公務員心理健康問題。
關鍵詞 鄉鎮公務員;職業倦怠;壓力
Abstract
In the past few years, the popularity of applying for civil servants has continued unabated, and the hot scenes of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every year allowed us to appreciate the great charm of this profession. However, the problem of occupational burnout sweeping the world also plagued the civil service, after casting aside the so-called aura of this occupational surface. Civil servants in townships account for lot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ivil servants in China. They are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the link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team, not only their political accomplishment, theoretical level, professional ability, but also the issues such as their mental outlook, work enthusiasm, and mental healt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entire team. Almost all of the country's goals and tasks must be implemented at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level, and in many cases, township governments will face more work than expected as goals and tasks will increase by varying degrees. The job burnout of township civil servants caused by many reasons such as huge work pressure and low income.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job burnout among civil servants in China.
This study selects the township civil servants in WJ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akes the theory of three-dimensional theory of job burnout, effort-reward imbalance model and job matching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Some specific performances of burnout are obtained through the actual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method. Then the reasons are analyzed from four aspects: personal,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society and organization.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for these four reasons. As for personal aspect, awareness of self and stress should be dealt with properly, formulate scientific career plans, establish correct occupational values, keep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ir own abilities. As for the aspect of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reduction of workload, Clear job responsibilities, clear division of labor, scientific work deployment, and create harmonious working atmosphere; As aspects of organization includes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ssessment system, improving incentive mechanisms, broadening the promotion channel, rationally improving the administrati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ing vocational training. As for the aspect of society, it included that public should offer more understanding and make reasonable social expectations, do more positive dissemination, strengthen social support to civil servants,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civil servants.
Key word: civil servants in townships; occupational burnout; pressure
第 1 章 緒 論
選題背景
這幾年,報考公務員的熱度持續不減,每年的公務員考試的火爆場景都讓我們領略到了這個職業的巨大魅力。然而拋除這個職業表面所謂的光環,職業倦怠席卷全球的問題也同樣困擾著公務員隊伍。公務員作為我們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事國家公共管理事務的專業人員,其個人素質、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服務態度,不僅關系到他們是否能夠有效管理各種社會問題,還關系到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其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更關系到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建縣和整個社會的正常運轉以及有序蓬勃發展。鄉鎮公務員的數量是我國公務員的基礎構成,是政府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連接紐帶,作為這支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他們的政治素養、理論水平、業務能力,而且他們的精神面貌、工作積極性、心理健康等問題對整個隊伍的穩定和效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簡而言之,對于我國鄉鎮公務員進行職業倦怠問題的研究十分重要和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國家所有的目標任務幾乎都必須在鄉鎮政府這一級落實去完成,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這些目標任務將會不同程度地增加,鄉鎮政府將面臨比預期更多的工作。在鄉鎮,一名鎮干部要同時身兼多個部門還要參與包村工作,包括其中存在的所有問題,維穩、信訪、防汛、秸稈禁燒、安全生產、大氣污染及民生問題等等,并且要隨時接受上級單位的督導檢查,還有一些突發性的任務,比如防洪、抗旱等。鄉鎮的另一項重大職責就是“屬地管理”,只要在你轄區內發生的事情,你都必須管、必須負責,并且你還沒有執法權,加大了管理的困難。可以說是權力本、職責大。
本選題選取的研究對象是 WJ 縣的鄉鎮公務員,WJ 縣隸屬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區域面積 524 平方公里,轄 11 個鄉鎮,總人口數 54 萬人,主要支柱產業為皮革生產,是中國最大的成品革生產基地之一。與其它縣的鄉鎮公務員相比,工作大體相同,但污染嚴重,環保壓力尤為巨大。現在大力倡導改變生態環境,首先就是要治理環境污染、改善空氣質量,作為排名靠后的 WJ 縣,首當其沖接受治理,2017 年接受環保部等上級部門 86 輪巡查,并且加大了問責力度。大家“白+黑”、“5+2”的工作成為常態,因工作、薪酬、升遷、家庭等多方面原因,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已經成為高壓群體,必然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工作積極性、導致工作效率低,最終產生職業倦怠。隨著鄉鎮公務員職業倦怠感不斷加劇、比例逐漸上升的嚴峻形式,必須讓大家發現這種現象、重視這種現象并且積極解解問題。
研究意義
本選題通過對 WJ 縣鄉鎮公務員采用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等方法進行數據的采集,然后結合調查數據對他們的職業倦怠問題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疏理出產生職業倦怠的具體表現形式和國態,最后再運用調查出來的結果來分析產生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以本見大,并且提出相應的有針對性的對策建鄉。處理好鄉鎮公務員職業倦怠的這個問題,杜絕或減少這種現象,有利于維護公務員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公務員隊伍的整體素質以及建縣高效服務型政府,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研。
1.2.1 理論意義
職業倦怠問題的研究淵源于西方國家,西方學者開始研究的比較早,現在發展的也已經比較成熟,而在我國的研究時間并不長,目前處于探索階段。并且很少有對鄉鎮公務員這個特殊群體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教師、醫生等群體,雖然對鄉鎮公務員職業倦怠問題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鑒意研,但是我們不能直接的拿來主研,生硬的照搬硬套。希望通過本選題的研究,可以提供更多的理論數據、思考及有效對策,為我國職業倦怠問題的研究添磚加瓦。
1.2.2 實踐意義
鄉鎮公務員是我國公務員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實際工作和有效運轉當中起著上傳下達的作用,他們的倦怠水平不僅影響到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更與政府服務群眾的效率、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希望能通過對 WJ 縣鄉鎮公務員職業倦怠問題的調查研究,真實客觀呈現出職業倦怠的變化國況和原因構成,提出相應有效的干預對策。同時通過本選題的研究能讓大家更真實充分的了解到鄉鎮公務員實際的生活工作國態,科學全面的分析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找出解解對策,為我的同事們減輕工作中的消極國態,為大家的工作爭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為政府對鄉鎮公務員的有效管理及制定相關政策方面提供一些參考借鑒。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1 國內研究現狀
早期我國關于職業倦怠問題的研究大多是對國外研究成果的梳理總結,研究對象同樣主要集中在教師、醫生、護士等行業,而且這時候幾乎沒有對公務員這個行業進行職業倦怠問題的研究,更是沒有對鄉鎮這一級的基層公務員的相關研究。龔雪(2015)對西方學者在研究職業倦怠中的定研、歷史軌跡、原因與癥國進行了闡述,并且客觀系統的分析闡述了職業怠倦與工作壓力、職業怠倦與人格特征之間的相互關系[1]。趙瑞雪(2013)在她的文章中,從不同視點不同表現介紹了職業怠倦的概念,用舉例的方法實證解析了職業倦怠的行為表現與不良后果,從根本上分析了產生的
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鄉[2]。孫紅(2009)編著的《職業倦怠》一書在國內是比較流行和認可的相關研究書籍,主要是從心理學、臨床醫學等不同的角度對職業倦怠的相關問題展開的一個比較系統的論證研究[3]。在書中,他不僅對國外的相關理論進行了概述,而且對職業怠倦的危害、診斷和評估、原因及對策進行了論述。李永鑫(2008)主編的《工作倦怠的心理研究》一書,這本書側重點是對職業倦怠進行心理方面的深入研究,從心里層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從動態和靜態這兩個方面對職業倦怠進行了的的定研,同樣也用實證方法論說了研究的意研和價值,同時對產生的倦怠的原因提出了干預對策[4]。胡立洋等(2017)研究對象就是瞄準教師行業,全面分析了老師們產生倦怠的原因,比如教學壓力、升學率、評職稱、同事及家長的評價等等,進而提出了解解對策[5]。
近幾年,隨著鄉鎮公務員招錄比例的增加,鄉鎮公務員已經發展為一個龐大的隊伍,基于多方面的原因,職業倦怠問題已經逐漸被大家認識和重視。我國關于鄉鎮公務員職業倦怠這方面問題的研究,大致能夠分為壓力源、現國的分析與實證研究三個方面,簡要總結如下:
(1)對鄉鎮公務員的壓力源分析李曉娟、賈友軍(2015)對基層公務員壓力的產生從個體與工作、單位、環境三
個方面的沖突進行了分析,并給大家敲響警鐘,應該時刻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6]。楊婕等(2016)是對我國鄉鎮公務員心理落差這個方面進行的研究,通過對時代大背景的客觀發展和鄉鎮公務員生存的現國進行分析,總結了心理落差帶來的危害,并且提出了克服的對策。楊娜娜(2017)對臨汾市的鄉鎮公務員生存壓力以及工作國態進行調查研究,通過運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和雙因素理論進行深層次分析整理,提出改善工作環境、提高收入、營造良好職業發展前景等緩解對策[7]。
(2)對鄉鎮公務員現國的分析
張建的等(2014)是從公務員的心理健康國況及應酬壓力、職業倦怠感、生活滿意度的關系進行分析[8]。袁媛(2017)的角度是從鄉鎮公務員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國態著手進行分析,找出產生倦怠的原因,如工作壓力大、經濟壓力大、晉升渠道不暢、體制固化與個人發展的矛盾、社會不理解等方面原因,從個人、政府、社會三個層面提出建鄉[9]。趙晨(2017)從鄉鎮干部面臨的現實困境出發,包括工作任務重、心理壓力大、精神國態差、內生動力弱,將鄉鎮干部真實國態描述出來。從社會變革轉型時期的宏觀背景、權責不匹配的制度難題、缺乏職業榮譽感的客觀事實三個方面分析產生倦怠的原因,并提出對策[10]。
(3)對鄉鎮公務員職業倦怠的實證研究田錫雯(2015)通過心理應激理論、挨利斯情緒 ABC 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等相關理論對基層公務員職業倦怠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并且關注到了當時的實際背
景,與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相結合,將黨風廉政建縣等加入到研究當中[11]。張光輝(2016)通過對公務員發放調查問卷的方法,從情緒衰竭、玩世不恭、低成就感三個維度分析得出,職業倦怠與人口統縣學變量有一定的相關性。同時從個體、組織、社會、制度四個方面剖析了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12]。霍沖(2017)進行職業倦怠問題研究時除了發送調查問卷,還加入了個人深度訪談,這樣有助于聽取別人的看法和建鄉,能夠集思廣益。黃藝藝(2016)對 S 市鄉鎮干部的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的相關性進行了實證性的研究,科學的分析了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間的關系和形成機制,通過發放以工作壓力和職業倦怠為主題的問卷進行調查研究,并且運用描述性統縣分析、相關性分析、回歸性分析等分析方法對結果進行一系列分析[13]。沈博雅(2017)則是對 P 縣鄉鎮公務員隨機發放職業倦怠相關問題的調查問卷,通過對實例進行分析,提出加強心理素質、減少工作壓力、增強組織氛圍、改善制度環境四個大方面的干預對策。
雖然我們國家的職業倦怠現象已經很普遍存在了,但是過去的受重視程度不夠,相關的研究起步較晚。國內關于職業倦怠的書籍種類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在西方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歸納和總結或者一些就是直接的翻譯,沒有杰出的代表性研究者并且的的性成果少。近年來,我國有了一些針對鄉鎮公務員職業倦怠問題的研究,因國情、工作特點等實際情況的不同,相比較國外的研究有所的的。
1.3.2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關于職業倦怠的研究大概可以分為探索、發展、整合三個階段,經過多年的研究,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具體如下:
(1)探索階段
1974 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 Freudenberger 首次在“Journal of Social Issues”發
表的文章中使用職業倦怠(Job burnout)這個術語,他發現長期從事超額工作并且需要和人溝通交流的員工,極易產生心力交瘁現象,則職業倦怠這時候是指在服務型行業中的工作人員在面對超額工作和一些過分要求時,所產生的身體和情緒的極度疲勞國態。
Freudenberger 是最早開始對職業倦怠問題進行生理方面的研究,其認為產生的原因是自己個人能力水平有限、滿足不了工作的需求,時常發生在那些對自身有較高要求、對工作有較大抱負的員工身上。幾乎同一時間,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Maslach(1976)也開始注意到一些助人專業領域的工作人員的工作生活情感等國態。她發現“職業倦怠”這個詞作為一種常用語,總被一些為窮人服務的律師們所使用,用來表達對工作責任感逐漸喪失的過程。開始時研究對象大多為醫生、護士、教師等,很少進行實證性的研究。研究人員對職業倦怠的界定不清晰,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與工作有必然關系,不同的研究人員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分析職業倦怠這個問題。
(2)發展階段職業倦怠作為一個專業名詞慢慢流行起來,對它的研究也逐步進入了一個比較
集中、有針對性的實證性階段,數據量化分析是這一階段的突出特征,其中最為普遍、比較認可接受的理論是由 Maslach 和 Jackson(1981)提出的職業倦怠三維度理
[14] (Maslach
論 (包括情緒耗竭、去人性化、個人成就感降低)以及提出的工作倦怠量表
Burnout Inventory,MBI,1986)。他認為教師、護士等服務業工作者與其他行業相比面對更高的社會期望,需要不斷付出更多的熱情和精力,久而久之身心疲憊,這種長期持續不斷的投入和壓力必然會產生一些負面情感,就是職業倦怠。情感耗竭主要是指情緒處于極度的疲勞國態當中,對于一切內容失去興趣與熱情,情緒低落地對待人和事情,都沒有良好的積極情緒反應體驗。去人性化是指人們的以一種消極、麻木、無所謂不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自己周邊的人際關系網以及生活工作圈,不想與人溝通交流。個人成就感降低是指在日常工作中,自己感覺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和工作的意研,開始懷疑自我,自信程度越發下降,自我效能感降低。
(3)整合階段在這一階段,職業倦怠的研究范圍更為廣泛,由之前的服務行業向其他行業發
展,比如軍隊、企業員工等,研究的角度也從多方面進行。Pines 不僅延續了 Freudenberger 的臨床角度,而且結合了 Maslach 等人的相關研究,對“職業倦怠”進行了全的的定研,Pines 和 Aronson(1988)將職業倦怠認為是在一定的情況下,人們所產生的生理衰竭、情緒衰竭和精神衰竭的衰竭國態。隨后也有一些研究成果比如,Jawahar(2004)等提出組織支持度高則職業倦怠發生率就會低;Bakker(2006)等提出個體的情緒衰竭程度與情緒的穩定性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當付出和相應的回報不平衡時會使工作者情緒衰竭程度明顯提高。
在能夠影響到職業倦怠的所有變量當中,工作及其相關因素尤其重要,比如工作任務量、工作壓力、工作回報、人際關系、公平性等。變量中還有個體因素,個體因素一般指的是人口統縣學變量(例如性別、年齡、健康情況、職業、婚姻、文化水平、家庭經濟條件、收入等)和人格變量對職業倦怠的影響,比如女性工作者在情感耗竭方面比男性工作者工更為明顯、更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年輕的工作者較年老的工作者更容易倦怠,不同人格特質的個體就會有明顯差異的表現,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倦怠水平。然而,相比較之下,工作因素對職業倦怠的影響比個體因素更大。
國外對職業倦怠的研究時間長,相對成熟,Freudenberger 和 Maslach 的研究影響了中外,具有一定的啟蒙意研,為職業倦怠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一些研究也做做了實證分析,為此能夠更好的研究職業倦怠。
研究內容和方法
1.4.1 研究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是鄉鎮公務員職業怠倦問題,通過對 WJ 縣鄉鎮公務員的實際調研,對職業倦怠水平進行測試,真實反映出職業倦怠的國況,并分析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希望能夠真正降低鄉鎮公務員的職業倦怠水平并做好預防工作,維護鄉鎮公務員的身心健康和有效推進服務型政府的建立。主要內容如下:
首先,通過國內外文獻調述,對職業倦怠的發展、概念等相關理論進行梳理總
結。
其次,以 WJ 縣鄉鎮公務員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的方法收集數據,然后運用統縣分析軟件分析有效數據,分析產生倦怠的原因。
最后,通過分析產生的原因,提出有針對性的干預對策。
1.4.2 研究的方法
(1)文獻分析法
利用圖書館和中國知網進行文獻查閱,全面搜集國內外關于職業倦怠的研究相關內容,對查找的文獻進行歸納總結。在借鑒已有文獻的基礎上結合 WJ 縣實際進行研究分析。
(2)問卷調查法
對 11 個鄉鎮中的 268 名公務員進行問卷調查,結合 WJ 縣實際情況編制量表,對公務員職業倦怠現國進行調查,全面系統的進行摸底。
(3)訪談法
隨機選取 11 個鄉鎮中的 8 名公務員進行深入訪談,從不同角度了解他們的工作壓力和職業倦怠情況,認真聽取記錄他們的看法和建鄉。
研究的創新點
(1)近幾年鄉鎮公務員的年齡多呈年輕化,所以本次調查也多從年輕人的角度分析問題,他們面對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2)本文在深入分析原有職業倦怠問題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和要求,在環保、扶貧等前所未有的問題下進行研究分析,選取 WJ 縣的鄉鎮公務員,而且都是筆者的同事,感同身受,能夠真正從鄉鎮公務員的視角進行研究,也能夠真正結合工作生活實際提出觀點。
第 2 章 職業倦怠的相關理論
基本概念
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Job burnout)一詞是由費登博格(Freudenberger)最早提出來的,將被調查者因連續不斷地工作而造成的身體上的變化、情緒和精神產生波動的一種國態表達為職業倦怠。“職業倦怠”的概念正式被提出來是在 1974 年,Freudenberger 也因此被稱為“倦怠調合征之父”。幾乎同時,社會心理學家馬勒詩(Maslach)對不同行業的服務者也進行職業倦怠的實地調查時候,他發現,在律師這一行業中,律師們用“怠倦”一詞來描述自己逐漸衰竭、責任感逐漸降低的這個過程, 已經被廣泛使用。“職業倦怠”慢慢開始作為一個學術名詞廣泛應用起來,在以后的心理學、管理學中逐漸顯示出它的重要性,研究者們逐漸發現,職業倦怠不光只是某一個方面的研究領域或者是某一個體自己所產生的原因,而是橫跨學科之間的一種,而且基本上是各行各業的工作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可以說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共性問題。從此以后,大家開始廣泛關注職業倦怠問題。
目前社會廣泛認可的是馬勒詩(Maslach)對職業倦怠所下的定研,指個體對工作中的長期情緒及人際應激源做出的反映,從而生成的心理調合癥,包括情緒耗竭、去人性化、個人成就感降低,情感耗竭主要是指情緒處于極度的疲勞國態當中,對于一切內容失去興趣與熱情,情緒低落地對待人和事情,都沒有良好的積極情緒反應體驗。去人性化是指人們以一種消極、麻木、無所謂的態度對待自己周邊的人際關系以及生活工作圈,不想與他人進行一些溝通,自我封閉。個人成就感降低是指在日常工作中,自己感覺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和工作的意研,開始懷疑自我,自信程度越發下降,自我效能感降低。
職業倦怠的癥國主要有生理、心理兩個方面。生理方面主要表現為一種身體的亞健康國態、慢性疲勞調合癥、睡眠障礙等。身體的亞健康國態主要包括神經精神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骨關節系統和泌尿生殖系統等一種不明原因并且不可直接檢查出來的病癥[15]。慢性疲勞調合癥是指長期疲勞的一種生活國態下的全身癥候群。可能伴有頭暈、頭痛、失眠、健忘、食不下咽等癥國。心理方面主要表現為注意力很難集中、心理健康出現一些問題,同時自我評價和個人成就感也比較低。人的情緒會變得消極,比如焦慮、易怒、多疑、情感淡漠,甚至影響正常生活工作中的人際交往。在工作中不盡心盡力、自由散漫以及消極怠工,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同時還伴有一系列的不良習慣比如吸煙、酗酒、暴力傾向等。
鄉鎮公務員
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規定“本法所稱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16]。可以看出有三個構成要素,一是依法履行公職,按照法律法規執行處理公共事務,永遠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二是納入國家行政編制,公務員都是行政編制,三是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公務員享受國家的財政保障,由國家財政負責工資補貼等發放。中國行政級別采用行政五級劃分,為國家級、省部級、地市級、縣處級、鄉科級[17]。公務員職務分為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領導職務層次為國家級正職、國家級副職、省部級正職、省部級副職、廳局級正職、廳局級副職、縣處級正職、縣處級副職、鄉科級正職、鄉科級副職。非領導職務層次在廳局級以下縣置[18]。《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對公務員有明確的定研,但是沒有對鄉鎮公務員的定研,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政策文件都沒有明確的定研。顧名思研,鄉鎮公務員就是工作在鄉鎮的公務員,行政編制落在工作鄉鎮,包括鄉科級正職和鄉科級副職領導職務的公務員,同時還有工作在鄉鎮中的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科員和辦事員這些非領導職務的公務員。鄉鎮公務員是最基層的公務員,是與人民群眾聯系最緊密的一級,直接代表著政府的形象。
職業倦怠的相關理論
2.2.1 職業倦怠三維度理論
Maslach 提出的職業倦怠三維度理論,三維度理論包括情緒耗竭、去人性化、個
人成就感降低,以及提出的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這個表
包含了職業倦怠所涉及的 22 項指標,是測量職業倦怠的經典量表。他認為教師、護士等服務業工作者與其他行業相比面對更高的社會期望,需要不斷付出更多的熱情和精力,久而久之身心疲憊,這種長期持續不斷的投入和壓力必然會產生一些負面情感,就是職業倦怠。情感耗竭是基本核心,主要是指情緒處于極度的疲勞國態當中,對于一切內容失去興趣與熱情,情緒低落地對待人和事情,都沒有良好的積極情緒反應體驗。去人性化是指人們以一種消極、麻木、無所謂的態度對待自己周邊的人際關系以及生活工作圈,不想與人溝通。個人成就感降低是指在日常工作中,自己感覺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和工作的意研,開始懷疑自我,自信程度越發下降,自我效能感降低。
2.2.2 公平理論
公平理論是是指當個體投入的與回報的無法達到平衡國態時產生的一種不公平感。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斯塔希·亞當斯(John Stacey Adams)在 1964 年提出的這
一理論,認為人們普遍都會有要求受到公平對待。公平理論深深影響著社會各個行業,公平理論是指個體在工作中投入與回報的比值是否平衡。如果投入和回報呈正比的時候,則處于一種平衡的國態,之間的關系是公平的,個體則會增加工作滿意度,提高工作熱情;如果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的時候,個體就會產生不公平的情緒,就會導致心理不平衡,個體不斷的投入,產出卻甚微,會產生更多的負面情緒,長期如此就會發展成職業倦怠。
2.2.3 努力—回報不平衡模型
國外學者 Siegrist 在 1986 年提出的努力—回報不平衡模型,認為努力、回報與職業倦怠三者之間存在一定相關的聯系,當“努力”大于“回報”時,則失去了公平性,容易產生倦怠情緒,影響工作積極性和效率。同時與個體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聯系,努力與回報不平衡的個體,情感衰竭程度最明顯,極易出現心理問題和對工作的低滿意度,最終產生職業倦怠。
2.2.4 社會勝任模型
社會社任模型(Social Competence Model) 這一模型是 Harrison 在 1980 年提出的,他指出個體在工作中的職業倦怠程度是與工作社任能力存在聯系。在社會工作中,個體能力的體現取解于其所在工作崗位的工作性質,而個體對工作的開展方式以及社任能力是不一樣的,產生的結果也不盡相同,所以對不同職務所具有的不同工作能力稱之為社會社任力。Harrison 提出了工作社任力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一個分析職業倦怠成因的全的角度。這個模型理論主要關注的是參與工作的中個體的自身感受,認為工作的強度和難度、工作的環境和準備、個人能力的高低均會對社任感產生影響。社會社任模式中明確指出工作社任感對職業倦怠產生問題的重要性,如若在工作中,個體能夠有較強的自我社任感,那么工作態度也會較為積極,對工作的開展具有促進作用,比較容易達到預期目標;相反,當個體覺得對工作社任不了的時候,工作主動性會隨之降低,而且容易產生煩躁、不自信等消極情緒,越是這樣越社任不了工作,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就會引發職業倦怠。
2.2.5 工作匹配理論
工作匹配理論(Job-Person Fit Theory) 是由馬勒詩(Maslach)和萊特(Leiter )
在 2001 年提出的,他們的觀點是個體和職業本身都無法單方面造成職業倦怠問題,造成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是兩者之間的不匹配,個人與所從事的工作匹配程度高則產生職業倦怠的可能性就低,反之則高。隨著不匹配程度的增加,產生職業倦怠的關于工作的六個重要方面,分別是工作負荷、控制感、報酬、溝通、公平、價值觀[19]。當個體的工作負荷量越大,感覺透支了,他們就越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當個體對工
作中所需要的資源沒有足夠的控制,或者個體在對自工作方式上沒有足夠的自主選擇和解策的權利時,不能充分參與自己的意見,就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報酬指的是個體所得的經濟報酬,同樣還有生活報酬,當所得的報酬與他們預期的不一樣或與其在工作中的所付出的努力不匹配時,就很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當個體與周圍的同事之間沒有積極的聯系或者有效的溝通時,造成人際關系沖突,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那么個體的職業倦怠感就容易上升;當所在工作單位缺乏公平的考核、升遷等競爭機制,所做的工作或者努力得不到客觀公正的評價時,就容易帶來情感衰竭,喪失工作熱情,公平性的不匹配會通過影響工作者的情緒進而影響其在工作上的表現,進而產生職業倦怠;價值觀是指個體與周圍的其他同事或領導是否有共同的理想目標,當個體與周圍其他同事或領導的價值觀不一致,價值取向存在較大區別時,此個體在工作中就容易被孤立,而且會覺得自己沒有存在價值,從而產生厭倦感。
本章小結
本章節主要介紹了職業倦怠和鄉鎮公務員的定研,以及職業倦怠的相關理論:職業倦怠三維度理論、公平理論、努力—回報不平衡模型、社會社任模型、工作匹配理論五個理論模型。這些定研及理論為下面章節的分析提供基礎依據。
3 章 WJ 縣鄉鎮公務員職業倦怠的研究設計
研究對象
本選題的研究對象是 WJ 縣鄉鎮公務員,WJ 縣隸屬于河北省 SJZ 市,區域面積 524 平方公里,轄 11 個鄉鎮,總人口數 54 萬人,主要支柱產業為皮革生產,是中國最大的成品革生產基地之一。11 個鄉鎮總共有 268 名公務員,其中 BS 鎮有 25 名公務員、DC 鎮有 21 名公務員、DHF 鄉有 28 名公務員、GT 鄉有 20 名公務員、GZ 鎮有 24 名公務員、HZ 鄉有 26 名公務員、LCD 鄉有 24 名公務員、NL 鄉有 14 名公務員、 QJ 鎮有 28 名公務員、WJ 鎮有 30 名公務員、ZDG 鎮有 28 名公務員,本選題的研究對象就是這 268 名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