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技巧
模板資源
精華論文
0 引言
產生國際貿易出現順差或逆差的因素很多,如國家天然資源的富饒程度、勞動力的密集程度、科學技術的先進程度、原始資本積累的優勢程度等。初級產品出口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出口國在該產品生產上具有明顯優勢,而進口則處于相對劣勢。但對工業品來說,則并不完全是這樣,兩國間的貿易有時候取決于兩國偏好相似的程度,即對某類型產品的需求程度,需求越相似,貿易量越大。早在1966 年Vernon 認為涉及進出口時,一個國家處于國際貿易鏈的哪個階段,某種商品的進出口狀況與該國家的優勢生產要素有密切聯系[1]。而后林毅夫等提出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在一定程度上,也由優勢生產要素決定[2]。
Jaroslav 在1959 年在自然資源科學方面提出關于進口替代產品密集度的理論,說明進口自然資源會使替代產品的資本密集程度上升[3]。Krugman 的技術外溢學說將兩國家間是否貿易進行了論證,分別根據兩國產業優勢與產業結構分析該貿易是否對兩國都有利或只對一方有利[4]。英格蘭學者發現研究與開發也是國際貿易中的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地區出口競爭優勢與其有很大的聯系[5]。技術作為同樣重要的生產要素,技術創新與控制技術外流能顯著影響著國際貿易格局。Keesing[6]、Kenen[7]、Schultz[8]等學者將人力資本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認為人力資本豐富的地區趨于出口人力資本或技能要素密集的產品。而今,信息已是國際貿易中重要的一種無形資源,對信息的掌握程度能影響一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上的綜合競爭力,對國際分工和國際地位有重要影響。在從技術差距理論的角度來看,掌握技術資源將能夠影響整個國際貿易的格局。在加入WTO 之后,中國國際貿易在總量上一直保持持續快速的增長。與此同時,中國在進出口貿易中經常性出現大幅度的貿易順差使得中國在國際市場中常常遭遇到傾銷的控訴,近年來,中國開始提升對進出口平衡的重視程度,開始努力加大進口量。國際貿易平穩度概念的引入,有助于對中國各區域國際貿易的平穩狀況進行分析和研究。而對中國十大城市群國際貿易平穩度進行空間計量分析的研究可以作為一種新的研究嘗試,從空間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和評價,為中國城市群在國際貿易上的發展提出理論和實踐的依據和指導。
1 研究范圍界定
參照國家發改委肖金成、袁朱[9]關于中國十大城市群的研究成果,本文將中國十大城市群及所包含的城市界定如表1 所示。__ 2 測量模型2.1 國際貿易平穩度國際貿易平穩度(簡稱ITF ),主要是用來測量區域國際貿易中進出口額的均衡程度。其表達式如下:
ITF = |1 - IEED| (1)
在式(1)中,ITF 代表國際貿易平穩度;IEED 代表進出口均衡度。ITF 所代表的國際貿易平穩度的測定主要表現為進出口均衡度與1 差值的絕對值。而進出口均衡度(IEED)衡量的是出口與進口間的均衡程度,其表達式為:
IEED= EXIM (2)
式(2)中,EX 表示出口額,IM 表示進口額,進出口均衡度( IEED)為某區域出口額與該區域進口額間的比值。
從理論上看,進出口均衡度的理想值為1,即進出口均衡度越接近于1,表示某地區的出口額與進口額相等,國際貿易均衡。但是一般現實條件下,進出口均衡度均偏離理想值1。因此,當某區域進出口均衡度的值越接近于1,則表明該區域進出口均衡程度越高;反之,若某區域進出口均衡度的值越偏離1,則表明該區域進出口的均衡程度低。
通過對式(2)的分析,可以反推式(1),式(1)中所展示的國際貿易平穩度( ITF )所反映的是1 與進出口均衡度的差值的絕對值,即表示某區域的出口值與進口值之比與理想值1 之間的正偏離程度。因此,某區域國際貿易平穩度的值越接近于0 值,表明該區域的國際貿易水平越平穩,國際貿易呈現均衡發展趨勢;相反,若某區域國際貿易平穩度的值越遠離0 值,則表明該區域的國際貿易水平越離散,國際貿易呈現不均衡的發展趨勢。
2.2 空間自相關
模型全局空間自相關。將Moran 指數I應用于全局空間自相關的聚類檢驗,檢驗整個區域內鄰近區間是相似還是相異,其計算公式為:
I =nåi = 1nåj = 1nwij(xi - xˉ)(xj - xˉ)åi= 1nåj = 1nwijåi = 1n(xi - xˉ)2=åi= 1nåj = 1nwij(xi - xˉ)(xj - xˉ)S2åi = 1nåj = 1nwij(3)
式(3)中,n 表示研究區域內的地區總數;wij 表示空間權重矩陣;xi 和xj分別代表區域i 和區域j 的屬性值;xˉ = 1nåi = 1nxi 是屬性的平均值;S2 = 1nåi(xi - xˉ) 表示屬性的方差。
局域空間自相關。局部Moran 指數或稱LISA,將其應用于檢驗局部空間自相關,檢驗局部地區內存在相似還是相異,其計算公式為:
Ii =(xi - xˉ)S2 åj ¹ iwij(xj - xˉ) (4)
式(4)中,wij 表示空間權重矩陣;xi 和xj 分別代表區域i 和區域j 的屬性值;xˉ = 1nåi = 1nxi 是屬性的平均值;S2 = 1nåi(xi - xˉ) 表示屬性的方差。
2.3 數據來源
在數據處理方面,數據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2)、201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國十大城市群各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及中國十大城市群各城市年政府工作報告所提供的直接數據或經過上述式計算得出。
3.1 數值比較分
通過模型運算,可以得到中國十大城市群國際貿易平穩度平均值及各城市數值(見表2)。
將數值匯總到圖上,可以得到中國十大城市群國際貿易平穩度值空間分布圖(見圖1)。貿易平穩度空間分布圖貿易平穩度全局自相關集聚圖由表2 可見,中國十大城市群都存在進出口貿易不完全平衡現象,大部分城市進出口貿易呈現順差狀態。其中,平穩度大于4 的城市數量有20 個,平穩度高的這些城市國際貿易平穩度較差,進出口貿易不平衡,存在較大的順差或者逆差;而這20 個嚴重不平衡的城市中基本上都為順差城市,即出口明顯的大于進口。平穩度小于1 的城市數量有40 個,平穩度低的這些城市平穩度較好,順差或逆差較小。由圖1 可見,中國十大城市群國際貿易平衡度空間分布情況。平穩度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國內部的城市群如:川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或沿海城市群中的內陸城市,如京津冀城市群的承德、張家口、滄州等。
而平穩度較低,進出口較平衡的城市群多為沿海城市多,海岸線長的城市群,如山東半島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
根據各城市群國際貿易平穩度平均值,及其優勢城市數量將中國十大城市群分為3 個層次,每個層次包含不同的城市群(見表3)。
表3 中國十大城市群國際貿易平穩度分類類別一類二類三類城市群珠三角、山東半島遼中南、長三角、中原、關中、海峽西岸、京津冀川渝、長江中游嚴重不均衡城市數/個n=00
3.2 全局空間自相關
Moran指數I 比較分析通過空間數據分析軟件Geoda 測算中國十大城市群國際貿易平穩度Moran’s I 值,比較分析中國十大城市群中各城市與其周邊鄰近城市國際貿易平穩度之間關系,評估各城市群整體國際貿易平穩度水平及其國際貿易發展狀況(見表4)A、B 類集聚:利用全局空間自相關Moran 指數I 衡量中國十大城市群國際貿易平穩度,全局空間自相關Moran 指數I 為負,表明該城市群內部城市與周邊鄰近城市國際貿易平穩度存在差異,各城市國際貿易平穩度不均衡,高值被低值包圍或低值被高值包圍,全局空間自相關Moran 指數I 越小,差異越顯著,即A 類城市群內部城市差異比B 類城市群內部差異更大,異質性更強。
C、D 類集聚:利用全局空間自相關Moran 指數I 衡量中國十大城市群國際貿易平穩度,全局空間自相關Moran 指數I 趨近于0,表明該城市群國際貿易平穩度水平空間分布特征不明顯,空間自相關性不顯著,如C 類城市群和D類城市群。
E 類集聚:利用全局空間自相關Moran 指數I 衡量中國十大城市群國際貿易平穩度,全局空間自相關Moran 指數I 大于0,表明該城市群內部城市與周邊鄰近城市國際貿易平穩度差異較小,該城市群內部城市水平相當,同為高值或同為低值,全局空間自相關Moran 指數I 越大,差異越小,即E 類城市群比D 類城市群趨同性更強。
若城市群國際貿易平穩度總體水平較好,平均值趨近于0,全局空間自相關Moran 指數I 為正,,則表明該城市群內部城市普遍處于較好水平,如珠三角城市群,即表明該城市群內部城市國際貿易平穩度普遍處于較好狀態;若該城市群國際貿易平穩度較差,平均值較高,總體平均水平較低,則表明該城市群內部城市普遍處于較低水平,如川渝城市群,平穩度平均值大于5,全局空間自相關Moran指數I 為正,即表明該城市群內部城市國際貿易平穩度普遍處于較差狀態。
3.3 局域空間自相關
散點圖比較分析根據各城市群的散點圖歸納出中國十大城市群的局域空間自相關特征(見表6)和中國十大城市群國際貿易平穩度值局域空間自相關集聚圖(見圖2)。
其中,紅色地區則表示熱點區,即第一象限值,代表了高觀測值被高觀測值包圍,圖中紅色區域分別是京津冀城市群的張家口市、保定市,長三角的德陽市,川渝的廣安市、南充市。這四個城市出現在第一象限代表他們不僅本身國際貿易平穩度較高,周邊城市國際貿易平穩度也高,即熱點區,該城市與其周邊進出口貿易皆處于較顯著的不平穩狀態;而長江中下游城市群的咸寧,海峽西岸城市群的福州市、廈門市,京津冀城市群的滄州、承德,山東半島城市群的濰坊、威海等城市,屬于粉色區域,表明這些城市本身國際貿易平穩度較高,而周邊鄰近城市的國際貿易平穩度相對該城市低,城市與城市周邊有差異;深藍色的區域則表明該地區本身國際貿易平穩度較低,周邊城市國際貿易平穩度也較低,該區域即盲點區,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輻射作用強,在圖中多以片狀呈現,如川渝城市群的成都、德陽、雅安、樂山、宜賓、自貢、瀘州,遼中南城市群的盤錦、遼陽、鞍山、丹東、營口、本溪、大連,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信陽、隨州、孝感、荊門、天門、潛江、黃岡、鄂州等片區。粉藍色地域則表明,該城市本身國際貿易平穩度較低,而周邊城市國際貿易平穩度較高,即該城市對周邊城市的輻射作用較弱,未能顯著影響周邊鄰近城市。
3.4 空間分布特征
比較共同特征:首先,中國十大城市群進出口貿易都存在不平穩現象,大多數城市群屬于國際貿易平穩度輕微不平穩城市群。由表3 可見,中國十大城市群國際貿易平穩度呈橄欖狀分類,兩端少,中間多,大部分城市群平穩度水平處于中等位置,城市群中只有1 或2 個嚴重不平衡城市,其余城市平穩度水平較低。其次,中國十大城市群國際貿易嚴重不平衡城市多數處于順差狀態。由表2 可知,104 個城市中有19 個城市進出口貿易處于逆差狀態,而20 個嚴重不平衡城市中都屬于順差城市。由此可知,造成十大城市群國際貿易進出口不平衡的原因是國際貿易出口比進口占進出口比重更大。
不同特征:首先,沿海城市群比內陸城市群國際貿易平穩度低。從平穩度平均值來說,平穩度較好的一類城市群皆為沿海城市群,平穩度較差的三類皆為大陸內部城市群。從嚴重不平衡城市的數量來說,內陸城市群比沿海城市群數量更多,且不平衡程度更深。其次,經濟基礎好的城市群比經濟基礎較差城市群國際貿易平穩度低。經濟基礎能較有利的支持地區工業及商業的發展,原始資金的積累有助于進口貿易額的增長。從而帶動國際貿易的平穩有序發展。再次,國際貿易嚴重不均衡城市多分布在大陸內部城市群或沿海城市群內陸城市。由圖1 可知,嚴重不均衡城市多分布在內陸城市群,如川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沿海城市群的內陸城市,如京津冀城市群的部分城市。
4 結論
首先,中國十大城市群中沿海城市群比內陸城市群國際貿易平穩度更低,進出口平衡性更好。如珠三角城市群,在中國十大城市群中平穩度最低,進出口平衡性最好,Moran 指數I 為正,且數值較大趨同性明顯,城市群內各城市國際貿易平穩度普遍處于較低水平,城市群進出口貿易較均衡。反之,川渝城市群,在中國十大城市群中平穩度最高,進出口平衡最差,Moran 指數I 為負,且數值較大異質性顯著,城市群內各城市國際貿易平穩度普遍處于較高水平。城市群進出口貿易不平穩性其次,不平穩性皆來自于中國十大城市群國際貿易中出口大于進口造成的外匯順差。長期以來對于出口的鼓勵政策及進口的限制政策如出口退稅等,使十大城市群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城市國際貿易的不平衡來自于國際貿易的順差,且國際貿易嚴重不平衡城市都是在進口量方面較少的城市,即都為國際貿易呈順差。由此可見,時俱進的政策是實現進出口貿易平衡的關鍵。出口在一定程度上能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但長遠來說,進出口的平衡發展是國際貿易實現最優化的重點。
再次,多核型城市群比單核型城市群國際貿易平穩度更好。內陸城市群核心城市多為一個,而沿海城市群、經濟基礎較發達城市群往往是多核心城市城市群。單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出口往往占進出口總額的大部分,如武漢;而多核心城市群核心城市在進出口平衡性較好,如山東半島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
5 政策建議
(1)從政治政策制定方面來說:明確區域優勢,加強一體化同盟。重視中國周邊國家及地區間互補性產業分工態勢,做到產業分工的最優化設計,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及他方優勢,促進國際貿易的進出口平衡,是中國國際貿易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是大城市群作為中國國際貿易的主力軍,應重視自身優勢,促進與周邊各地區的交流與溝通,做到加強國內、國外貿易的繁榮發展。
(2)從財政政策制定方面來說:調整出口關稅的優惠政策,將外需轉為內需,降低進口關稅,利用國外市場的優勢資源。從全球化發展來說,全球的資源優化配置能有利的促進各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過多的出口退稅導致出口貿易的單方面強勢,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國民福利,抑制了__局面的購買力。適當的減免進口關稅能在減輕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升級換代、擴大再生產的成本,起到推進企業轉型步伐,提高綜合國力。
(3)從地區政策制定方面來說:單核型的城市群不僅在國際貿易平穩度上不具備優勢,整體國際貿易的水平也受到制約,尤其是原貿易基礎就較差的內陸城市群。各城市群應多培養其國際貿易核心城市,加強核心城市對其他周邊鄰近城市的影響力,以提高城市群整體國際貿易實力,縮減城市群內部差異,做到降低城市群國際貿易平穩度,促進進出口貿易的平衡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