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技巧
模板資源
精華論文
摘 要: 目的:探討耳穴按摩結合心身護理對卒中后抑郁患者遵醫行為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效果。方法:將 112 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增加耳穴按摩和心身護理干預措施,對患者的遵醫行為和生活質量進行觀察比較。結果:研究組遵醫率和生活質量指數各項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統計學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 P<0.05) 。結論:耳穴按摩結合心身護理可以提高卒中后抑郁患者的遵醫行為和生活質量。
關鍵詞: 耳穴按摩;心身護理; 卒中后抑郁;遵醫行為
卒中后抑郁癥(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腦卒中后常并發的精神障礙性疾病,其發病率最高可達 79%,患病后 3~6個月的發病率為 53.4%,2 年內的發生率為 18~ 55% [1] 。抑郁發生后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會產生更加嚴重的影響,甚至影響到患者的遵醫行為和治療效果。高超的醫術要以優秀的護理和患者的積極配合為保障,改進護理模式和技術對改善卒中后抑郁的遵醫行為有直接幫助作用。本研究將 112 例卒中后抑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施以常規護理和增加耳穴按摩和心身護理,旨在探討患者的遵醫行為和生活質量的改善程度,尋找最佳最有效的護理方案,幫助患者盡早恢復健康,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選擇 2013 年 1 月至 2014 年 3 月間在我院治療的卒中后抑郁患者 112 例為研究對象,男 64 例,女 48 例;年齡46~66 歲,平均(56.25±8.35)歲。將入組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 56 例,研究組中男 33 例,女 23 例;年齡 46~66 歲,平均(56.05±7.65)歲;病程 4~11 個月。對照組中男 31 例,女25 例;年齡 48~65 歲,平均(56.68±7.35)歲;病程 5~10 個月。2組年齡、性別、臨床表現、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2] ;抑郁癥的診斷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CMD-3) [3] 。
1.3 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和護理,根據病情給予吸氧、降顱壓、改善腦代謝、降纖、抗凝、多功能監護、健康宣教等措施。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增加心身護理和耳穴按摩措施。首先要認真傾聽患者和家屬的訴說,尤其是要對患者的傾訴給予足夠的重視,適當配以肢體語言,使患者有安全和歸屬感,能夠樂于和護士進行交流,也就是護士要在接觸患者的第一時間取得患者的信任。科室要成立由護士長任組長的卒中后抑郁護理組,對護士收集整理的資料進行小組分析討論,結合循證方法制定具體的有明確目標的心身護理方案。①加強宣教,提高對疾病的認識。向患者介紹疾病的一般情況,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治療、護理、并發癥等,尤其要強調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康復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鼓勵患者端正態度,建立積極戰勝疾病的心態,使之明白良好的心態可促進疾病的恢復,相反不良的心態是疾病的促發因素[4] 。②康復鍛煉。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要盡早安排患者接受康復鍛煉指導和訓練,要每日對患者進行自理能力評價,據此制定康復鍛煉方案,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從床上活動、被動活動、協助活動逐漸到下床活動或生活自理等。③松弛訓練。囑患者放松的靜躺在床上或靜坐在沙發上,深吸一口氣,緩慢吐出,以集中注意力,心無雜念。囑患者做松拳和握拳的動作,然后逐漸活動面部、頸部、肩部和下肢,配合緩緩的胸式和腹式呼吸,每日練習兩次,每次 30min 左右。④給予抗抑郁藥物。告知患者所用藥物的作用、用法以及注意事項,要督促患者按量、按時、按醫囑用藥,要看著患者將藥物服下,以保持藥效的持續性和有效性,同時也可防止患者偷藏藥物、少服、漏服藥物等。⑤要保護患者。患者因疾病和抑郁的影響,有時會出現極端過激行為,比如自傷、自殺、傷及他人等,對有此種傾向的患者要至于重點病房,做好相應保護措施,以防意外的發生。在做好心身護理的同時對患者給予耳穴按摩療法。用 75%酒精浸泡未經炮制的王不留行后晾干,粘于 0.5cm×0.5cm 膠布上待用,選取耳穴神門、交感、心、枕、皮質下為主穴,在根據辯證分型選配穴,將備好的膠布粘于主、配穴上,按揉 1~2min。以后每日按摩上述穴位兩次,每次每穴 5min,按摩力度以局部有酸、麻、脹、痛以及灼熱感為佳,隔 2d 換 1 次,10 次為 1 療程。
1.4 觀察指標:以患者的遵醫行為和生活質量為評價指標。遵醫行為包括患者對疾病認識、情緒控制、合理飲食、康復鍛煉、按醫囑用藥和參加病友會等。生活質量評價采用 Spitzer 生活質量指數評分[5] 表示。
2 結 果2.1 遵醫行為:研究組患者對疾病認識、情緒控制、合理飲食、康復鍛煉、按醫囑用藥和參加病友會等遵醫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 1 兩組患者遵醫情況比較 n(%)組別 疾病認識 情緒控制 合理飲食 規范鍛煉 按醫囑用藥 參加病友會對照組 22(39.28) 31(55.35) 27(48.21) 24(42.86) 25(44.64) 29(51.78)研究組 51(91.07) 54(96.42) 48(85.71) 50(89.29) 55(98.21) 52(92.86)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2.2 生活質量比較:干預前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指數各項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 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指數各項評分比較組別活動能力干預前干預后日常生活干預前 干預后健康感受干預前 干預后家庭和朋友支持干預前 干預后生活前景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0.84±0.21 1.20±0.33 0.52±0.15 0.96±0.25 0.62±0.13 1.22±0.30 1.13±0.18 1.63±0.25 0.81±0.26 1.43±0.27對照組 0.86±0.16 0.91±0.25 0.56±0.11 0.69±0.12 0.60±0.15 0.85±0.26 1.20±0.15 1.31±0.22 0.86±0.19 1.09±0.24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3 討 論卒中后抑郁在中醫學屬于“中風”和“郁證”的范疇,因病而郁,因郁而病,二者互為因果。卒中后抑郁屬于嚴重的身心疾病,病程長,恢復慢,各種康復鍛煉會使患者感覺壓力和負擔,久病成郁,影響患者對醫囑和護囑的執行力,導致遵醫行為下降,直接關系到醫療和護理效果,對患者治療過程中生活質量的改善也是負性影響。因此在積極治療腦卒中的過程中,要預防和控制抑郁的發生,護理中可采取心身護理干預,以達行氣解郁、寧心安神之效果,幫助患者坦然接受患病的事實,建立治療的信心,樂觀面對一切。要密切關注患者的遵醫行為,以促使康復鍛煉、按時用藥等治療方案得到有效落實,達到預期效果。而遵醫行為改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創立一套主動服務的模式,即醫生、護士要主動的幫助患者,患者也要主動參與、接受和執行醫囑和護囑,形成良好的互動過程才能實現腦卒中治療及護理的最終目的即幫助患者重返社會提高生活質量[6] 。
遵醫行為是指人們為了健康,按照醫護人員對其在醫療或健康方面的指導(醫囑)而發生的活動[7]。此活動的優劣關系到疾病治療的整個過程,涉及到飲食習慣、用藥、鍛煉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奧瑞姆自理理論在慢性疾病廣泛應用的優質護理服務開展過程中,護士要培養和幫助患者建立完善系統的自我護理方法,將醫囑和護囑落實在每一次的鍛煉中、每天的飲食結構搭配中以及出院后的定期復診中等,這套完善的遵醫行為體系將有助于患者的治療過程細化,也利于醫生和護士及時發現患者在哪些方面存在欠缺,以便修改治療和護理方案。本研究中患者的各種遵醫行為在各項護理干預過程中得到改善,尤其研究組施以心身護理和耳穴按摩干預措施效果更顯著,將心理安慰、改善認知、放松療法以及康復訓練、按時用藥等貫穿在宣教與溝通過程之中,運用知信行模式使各項干預方法成為一條密切相關的主線,使患者知曉其中的厲害關系,理解遵醫行為的重要性,使各種干預方法得以快速有效落實,以減輕心理壓力,控制情緒,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程度、心理狀態、康復鍛煉、飲食習慣都得到一定的改善,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耳穴按摩具有養血寧心安神、疏肝健脾補腎的效果,其通過刺激耳穴心、脾、肝、腎而起效。腦為元神之府,肝主疏泄,取穴神門、皮質下、交感可調節大腦皮質及血管舒縮功能,收到鎮靜、安神、催眠之效,可協同心身護理措施,共同提高干預效果。
研究表明,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卒中后抑郁患者實施耳穴按摩和心身護理,可以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提高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的各種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此護理干預方法值得廣泛推廣應用。但是受護士中醫護理知識貧瘠的影響,有些中醫理論和技術不能得以有效實施,致使臨床護理效果不佳,因此各級各類護理人員要深刻意識到祖國醫學的優勢,將這一護理特色很好的發揚下去,為患者康復創造更多的奇跡。
參考文獻:
[1] FerroJ M,Caeiro I,Santos C. Postroke emotional and behav-iorism pairment: an arrative review[J]. Cerebrovasc Dis,2009,27( Suppll) : 197~203.
[2] 中華神經分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 6) : 379~380.
[3]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 CCMD-3) [M].第 3 版.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7~89.
[4] 胡海梅.腦血管病患者的心理類型及其護理[J].臨床和實驗醫學,2008,6( 7) : 191.
[5] 繆鴻石.康復醫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437~438.
[6] 劉福雁.護理干預對心血管疾病病人遵醫行為的影響[J].全科護理,2009,7( 2) : 316~317.
[7] 王同棉.遵醫行為評價體系及其應用[J].中國全科醫學,2004,7( 1) :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