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技巧
模板資源
精華論文
腦梗死是臨床較常見的一類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病發后易出現機體活動受限、語言障礙、意識障礙等情況,同時也具有較高的致死、致殘率。因此,針對腦梗死患者積極實施臨床治療的同時,科學作好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工作,改善患者各項機體功能水平,客觀而必要[1]。本研究為選取適宜腦梗死患者應用的康復護理模式,選擇性納入了我院2014年8月以來收治的44例腦梗死患者作為臨床護理對象,給予患者早期康復護理模式,為便于護理效果觀察,另擇取了我院同期44例腦梗死患者設為對照組,給予了常規護理模式,進而以對比分析法就不同護理模式干預下二組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及神經功能改善情況實施了綜合對比,現將研究結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神經內科2014年8月—2015年2月收治的88例腦梗死患者作為臨床護理對象,所有患者均經頭顱CT及MRI診斷,符合《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關于腦梗死癥狀的臨床診斷標準,88例均為首次發病、生命體征平穩,病情48h內無進展。采用隨機數字分組法將88例患者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二組。對照組44例患者中,男23例,女21例;年齡48~72歲,平均(54.7±11.9)歲,梗死部位:基底節結區19例、枕葉11例、顳葉7例、小腦5例、多部位病變2例。觀察組44例患者中,男24例,女20例;年齡47~75歲,平均(52.9±12.2)歲;病變部位:基底節結區18例、枕葉10例、顳葉8例、小腦5例、多部位病變3例。二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
44例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模式,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做好患者腦細胞營養、改善微循環、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療的同時,強化患者病房巡視頻率,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神志、語言、肢體、瞳孔變化情況;同時,強化患者康復環境管理,創造良好的臥床休養環境,保持患者床單、被褥物品的清潔干燥,避免潮濕、臟亂產生患者皮膚刺激問題;治療3~4周,患者病情穩定后,開始協助患者開展床上被動關節活動;平衡患者膳食結構,給予患者富含維生素及蛋白質的半流質飲食等基礎護理工作;對存在頭痛及明顯不適患者,即刻告知主治醫生作對癥處理,降低患者意外發生幾率[2]。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之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模式,護理開始時間根據患者病情穩定情況確定,若患者病情控制良好,則集中于發病后7d開始康復護理工作,具體護理路徑如下。
1.2.1 日常用藥護理
腦梗死患者治療過程涉及溶栓、抗凝、擴張血管等重要環節,而此類環節不可避免涉及到諸類臨床藥物的聯用,為規避不同藥物聯用所誘發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現實中,護理人員需嚴格遵循醫囑開展患者日常用藥護理工作,用藥前先向患者及家屬耐心解釋不同藥物應用所可能導致的不良反應情況,促使患者及家屬能夠提前具備心理接受意識,避免后續抗拒用藥或醫患糾紛問題。用藥前,護理人員需著力做好藥敏試驗,用藥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生理反應情況,對存在明顯藥物不良反應患者,應及時告知醫生處理[3]。譬如,腦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療中,護理人員即應實時觀察患者的血壓情況及意識變化情況,一旦患者產生皮下出血、黑便、牙齦出血等問題,則表明患者存在梗塞病情遷延問題,此情況下需立即作出反應協同醫生實施應對處理,避免患者出現生命危險。
1.2.2 肢體功能的早期康復護理
腦梗死患者最顯著的生理損傷表征即肢體功能障礙,所以積極實施患者早期肢體功能鍛煉,降低患者生理殘疾程度,恢復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客觀而必要。現實中,護理人員應仔細觀察腦梗死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待患者各項體征趨于平穩后,遵循人體運動發展規律,有步驟、有計劃的為患者安排康復訓練計劃,遵循由簡到繁原則執行計劃[4]。
1.2.2.1 坐位平衡訓練護理
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訓練的第一環節即坐位平衡訓練,因為腦梗死患者治療的最初階段,生命體征尚不平穩,多以臥床休養為主,護理人員應保證每2h輔助患者翻身拍背1次,同時注意引導患者保持患側肢體功能位,引導患者肩關節呈外展外旋位,髖關節呈內收內旋位,足尖、足跟保持垂直。早期以仰臥位、患側臥位、健側臥位休養,每間隔30min輔助患者交替變化1次體位,體位變動過程中需要避免牽拉、拖拽等粗暴動作[5]。日常護理人員可鼓勵患者自主完成一些簡單的生活自理活動,傳授患者基礎生活技巧。如在著裝方面,可引導患者保持坐立位,穿衣可先穿患側、再穿健側,脫衣可先脫健側、后脫患側,以此促使患者盡早嘗試自理生活,激發患者強烈的康復意愿,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
1.2.2.2
肢體功能康復訓練護理 患者坐臥位平衡訓練達標后,護理人員即能夠合理組織患者參與主、被動肢體運動功能訓練,通過定期為患者按摩患肢,促進患肢血液循環,避免痙攣、關節僵硬等情況。
肢體功能被動鍛煉時,將鍛煉重點放在髖關節、肘關節、手指關節及腕關節被動伸展層面,遵循由近到遠的活動順序,從近端關節到遠端關節,由大關節到小關節,逐漸增加被動活動的時間、關節活動的幅度,以患者疼痛耐受為準[6]。主動運動訓練范疇,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借助相應輔助工具,由健側肢體帶動患側肢體開展主動活動,如病床之上引導患者攙扶床頭保持跪立位,而后逐步轉為坐位,床邊懸腿坐立5min,在患者可耐受前提下由護理人員攙扶下床__扶穩床旁扶欄,開始以2~3min時間為準,而后逐步增加站立時間,鍛煉患者的站立平衡功能,當患者能夠保持平穩站立后,由護理人員或家屬協助患者扶穩欄桿,先抬腿原地踏步,嘗試邁出患腿,而后邁出健腿,找準重心,慢慢挪動步子,待患者可自行站立行走后,為患者提供拐杖等輔助工具,在護理人員監護下擴大活動范圍,有序恢復患者行走功能。
1.2.3
語言功能的早期康復護理 因腦梗死疾病影響,不少患者多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伴有感覺性、運動性或混合性失語情況。因此日常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對腦梗死患者盡早開展語言訓練,先通過引導患者學習撅嘴、鼓腮、齔牙、叩齒等動作,每日保持每一動作5~10次,刺激患者自身面部表情肌肉的控制能力,配合科學的舌尖鍛煉,督促患者將舌頭左右移動,每次鍛煉時間為5min,每天訓練控制在5次左右,促使患者能夠恢復語言系統的生理控制能力,保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頻率作好語言生理康復[7]。待患者面部肌肉及口舌功能恢復后,再教授患者學習簡單的發音,先通過聽力訓練配合圖片、字卡等,使患者掌握單個發音,待單個發音訓練準確后,可逐漸過渡為單字、詞組訓練,加深語言訓練的難度;當患者能夠保持準確發音后,護理人員即可進一步輔助患者開展對話練習,通過借助手勢、表情、肢體語言與患者展開溝通交談,并強化聽、說、讀、寫訓練;以此,在科學的語言康復訓練下,促使患者語言功能的最大化恢復。
1.2.4
并發癥早期預防護理 現實中,腦梗死患者因肢體活動不便及病情遷延發展,常產生諸多并發癥問題,集中表現為泌尿系統感染、肺部感染、壓瘡、便秘等方面,不僅對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產生了較大影響,同時也進一步增加了患者生命威脅。因此,護理人員需細化護理服務模式,根據患者疾病護理需求做好早期并發癥預防護理工作,以強化改善患者預后康復水平。如較多腦梗死患者發病早期,常因精神意識障礙出現呼吸阻滯問題,所以護理人員需應定時檢查患者呼吸道情況,為患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通過輕柔拍擊患者后背,促使患者咳出痰液[8]。而對嚴重腦梗死昏迷患者出現的呼吸道阻塞情況,可采取機械輔助通氣形式保證患者呼吸道的通暢。針對留置導尿管患者,需每日進行膀胱沖洗,保持會陰部的清潔,并定期作好患者尿檢工作。針對便秘患者每日餐后給予腹部按摩,促進患者胃腸道蠕動,以免患者因排便過度用力導致腦出血等嚴重問題,便秘嚴重患者可適當給予開塞露及藥物灌腸處理,以此促進患者排便通暢,降低腹內壓。
1.3 指標觀察
本研究所納入88例患者均展開為期6個月的院后隨訪工作,觀察記錄二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采用CSS卒中量表實施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涵括8項具體評分維度,依次為:意識水平評分、水平凝視評分、面癱評分、言語評分、肩部活動功能評分、手部活動功能評分、下肢活動功能評分、步行能力評分8項,最低得分為0分,最高得分為45分,分值越高,即代表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越嚴重。采用SF-36生活質量評價量表,實施二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量表內容共分為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生活活力、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8項維度,每項分值均為100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此項維度改善越佳。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納入SPSS18.0軟件作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珚x±s表示,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二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對比
二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結果對比可知:護理干預前,二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干預6個月后,二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相比護理干預前均告明顯改善,但觀察組患者評分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二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二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結果對比可知:護理干預前,二組患者各項維度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6個月后,觀察組44例患者除軀體疼痛及健康狀況兩項維度評分相比對照組患者無明顯差異之外,生理機能、生理職能、生活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6項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對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
3 討論
從腦梗死的病發機制來講,患者疾病產生誘因多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血脂水平異常,導致血小板在粥樣斑塊部位聚集,形成局部血栓阻塞、腦供血障礙,最終因腦組織缺血、缺氧,引起梗塞性壞死情況[9]。
從腦梗死疾病表現來講,患者常見偏癱失語、眩暈、惡心嘔吐、肌無力等臨床主訴癥狀,尤其是腦梗死患者偏癱、失語等癥狀的并發存在,更進一步影響了患者預后生活質量,亟待臨床合理治療同時,科學給予患者康復護理干預,以促進腦梗死患者盡早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狀態[10]。
筆者根據自身實踐經驗總結發現:目前,較多臨床醫護人員提倡在腦梗死患者病發早期保持絕對的臥床制動休養,以規避后續腦梗死病情的進展。綜合來講,此觀點存在著相應偏頗性;因為這一觀點是建立在腦梗死后3個月內均為患者機體功能恢復期的原則之上,筆者認為:腦梗死患者機體功能恢復同神經功能改善情況存在密切的關聯,因為患者各項機體功能障礙的根源即腦梗死所引起的腦組織損害,所以從臨床層面分析,控制腦梗死病情遷延發展所致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也即越早越好[11]。當患者在手術及藥物治療下度過首周危險期之后,便給予早期康復護理模式,積極引導患者開展肢體功能康復護理、語言功能康復護理、并發癥護理干預,可最大可能的調動患者腦組織殘余細胞功能,使神經亞單位發揮代償功能,促進腦功能的重新組織、再建,減少傷殘程度的同時[12],提高患者預后生活質量,對此可從本實踐研究結果作出了解。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44例患者應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干預后,SF-36生活質量評價量表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明顯優于同期應用常規護理模式的對照組44例患者,由此,也進一步表明了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對促進腦梗死患者身體機能恢復的顯著價值,相比常規肢體制動靜養護理而言,更具臨床應用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