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技巧
模板資源
精華論文
【摘要】目的 探討睫狀體冷凝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臨床療效。方法 研究對象為2009年12月-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28例(2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進行睫狀體冷凝治療,分析其臨床效果,隨訪6個月。結果 通過睫狀體冷凝治療,術后第1天、1周、3周、6周、3個月、6個月平均眼壓呈遞減趨勢;16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前房積血,1周后可見完全吸收;在隨訪中發現所有患者自述疼痛較術前明顯減輕,且均未出現視力降低。結論 睫狀體冷凝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療效確切,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睫狀體;冷凝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指虹膜和小梁表面有新生的纖維血管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膜,導致周邊虹膜前粘連,阻礙房水排出引起的青光眼,是一種破壞性強、極頑固的的致盲性眼病,主要與引起眼部缺氧的血管性疾病相關,早期診斷、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是控制眼壓和保留較好視力的關鍵[1]。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臨床上非常的頑固,治療起來也是非常的麻煩,一般的藥物及濾過性手術往往都無效[2]。對于視網膜前部病變,經瞳孔作激光治療不能達到的區域,可行鞏膜外冷凍治療。對于伴有虹膜新生血管的病變,目前提倡作睫狀體冷凝術,促使新生血管退縮。本組對2009年12月-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28例(2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進行了睫狀體冷凝治療并進行了隨訪,其治療效果比較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為2009年12月-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28例(2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男18例,女10例,年齡35-65歲,平均52.7±10.6歲。所有患者術前均接受藥物治療,但療效不佳,平均眼壓較術前(59.4mmHg)相比仍未見下降,仍存在疼痛,視力仍未見緩解。
1.2 手術方法
本組在球后麻醉下,對28例(2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實施睫狀體冷凝術,一般使用-75℃冷凝頭,無需將結膜切開,從冷凝頭放置20秒鐘后將出現冷凝效應,可維持50-60秒鐘,通常在前一次冷凝術后2-3個月可進行下一次冷凝,其冷凝區域將包含前一次冷凝區域。術后實施基礎抗炎、促吸收治療。
2. 結果
2.1 眼壓情況
平均眼壓術前為59.4mmHg,術后第1天、1周、3周、6周、3個月、6個月平均眼壓各為60.3mmHg、47.2mmHg、43.1mmHg、34.5mmHg、31.1mmHg、24.7mmHg,呈遞減趨勢,且術后第1天平均眼壓就已顯著降低(P<0.05),此后每一次記錄數值與術前相比其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前房積血
28例患者中16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前房積血,其積血平面高達2 mm,1周后可見已完全吸收。
2.3 疼痛
28例患者中3例術后第1天疼痛就已顯著緩解,其余未見加重,所有患者術后第1周、3周、6周、3個月、6個月疼痛呈顯遞減趨勢,隨訪時患者自述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2.4 視力
28例治療后均未出現視力降低。
3. 討論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組以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為特征的難治性青光眼,曾有出血性青光眼、血栓性青光眼、紅變性青光眼等名稱。它往往是青光眼治療中最棘手的青光眼之一,是在廣泛的視網膜毛細血管閉鎖的基礎上,虹膜面上和前房角部產生新生血管,且常有前房出血,因伴有高眼壓而可致失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常繼發于某些眼部或全身性缺血性疾患。研究表明,廣泛性視網膜缺血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常見的病因。導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病因多達40余種不同疾病,隨著糖尿病、高血壓等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此病的發病率也逐漸增高。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藥物降壓效果不明顯,又不能長時間使用,往往只能起到暫時的緩解作用,多需進一步作減壓手術,本組所有患者術前均接受藥物治療,但療效不佳,平均眼壓較術前(59.4mmHg)相比仍未見下降,仍存在疼痛,視力仍未見緩解。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術治療,或者是增加房水的外引流,或者是減少房水產生,都是為了降低眼壓。然而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通過增加引流就能解決問題,甚至輔助應用抗代謝藥物,效果也不明顯,這時就需要采用減少房水產生的手術方法。睫狀體冷凝術就是這樣一種方法,因此,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條件許可時首選睫狀體冷凝術[3]。
睫狀體冷凝術通過冷凍破壞睫狀體,使得其房水分泌功能下降,房水產生減少,達到降低眼壓的目的。開展睫狀體冷凝術對一些難治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最佳的選擇[4],由于其操作簡單,手術安全,不出血,眼壓控制理想,術后反應輕,恢復快,非侵入性等特征,受到廣大醫學界的關注,其療效確定,成功率高,痛苦小,并可保留有用的視力,是目前預防虹膜紅變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效的治療方法。
本組對28例(2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進行了睫狀體冷凝治療并進行了隨訪,發現通過睫狀體冷凝治療,術后第1天、1周、3周、6周、3個月、6個月平均眼壓呈遞減趨勢;16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前房積血,1周后可見完全吸收;在隨訪中發現所有患者自述疼痛較術前明顯減輕,且均未出現視力降低。由此可見,TSCPC是治療難治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種有效方法,分析其優點可以總結為:1)光以波的形式傳播,可以聚焦,因此能以準確的位置和能量應用到靶上。2)眼壓的發生率低,較少發生眼球萎縮;3)對結膜和鞏膜影響小;4)引起的疼痛及炎癥反應比冷凍輕;5)較少影響視功能;6)患者容易接受,可以門診治療。因此,可以認為睫狀體冷凝術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療的首選方法,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康玲玲,李東. 經鞏膜睫狀體光凝術治療難治性青光眼.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6,16(23):3607-3608.
[2] 李楠. 接觸式半導體激光經鞏膜睫狀體光凝治療晚期難治性青光眼.國外醫學眼科學分冊,2004,28(2):90-92.
[3] 蔡劍秋,鄭穗聯,楊順海,韓真真. 復合式小梁切除術聯合睫狀體冷凝治療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眼視光學雜志,2009,11(4):297-298.
[4] 李雯,榮翱. 視網膜光凝聯合冷凝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療效觀察. 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1(6):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