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技巧
模板資源
精華論文
摘 要
目的: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人比較容易患的疾病,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難言之隱”,重者會影響患者的泌尿系統的正常功能,可造成腎功能衰退,引發血尿、反復尿路感染、膀胱結石等嚴重并發癥,甚至還可能引起不可逆的慢性腎衰和尿毒癥,最終威脅生命。為了提高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患者的手術成功率,降低復發率,需要掌握其相關因素,針對性提出防治干預措施,本組探討前列腺電切術病人術前和術后的臨床護理措施。
方法:研究對象為隨機選取的2009年1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4例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及對照組,每組62例,干預組實施系統化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措施,術后隨訪6個月,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分析術后出血原因及干預組有效的護理措施。
結果:經術后6個月內的隨訪,發現干預組僅有3例發生術后出血,對照組有14例發生術后出血,17例出血患者中10例為由于切割不全或過切、止血不全等原因所致主要在術后2d內出血,7例為由于腹壓增加、傷口感染等原因所致主要在術后7-9d內出血,均經及時對癥處理轉危為安,無一例死亡。
結論:前列腺增生成為老年男性的常見病,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是目前世界上前列腺增生手術治療的最佳方法。激光手術,也是經尿道這條天然通道,通過激光切除增生的前列腺,手術創傷也大大減少,現已成為中老年患者朋友治療前列腺增生的理想選擇,其有效護理措施也顯得格外重要。護士加強術前和術后的護理,進行心理疏導,指導營養攝入,鼓勵患者加強功能鍛煉,可預防術后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改善前列腺電切術病人的術后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 鍵 詞:前列腺增生;前列腺電切術;術前;術后;護理
1.緒 論
1.1 背景及意義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見疾病,發病與老年人性激素平衡失調有關。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癥(BPH),舊稱前列腺肥大,為前列腺的一種良性病變。其發病原因與人體內雄激素與雌激素的平衡失調有關。前列腺增生可謂是中老年人健康的“隱形殺手”,尤其對于是老年人而言,這主要跟老年人免疫力下降,身體抵抗力弱分不開。若不及時通過正規渠道進行治療,前列腺增生癥輕者給患者生活帶來“難言之隱”,重者會影響老年男性泌尿系統的正常功能,造成腎功能衰退,引發血尿、反復尿路感染、膀胱結石等嚴重并發癥,甚至還可能引起不可逆的慢性腎衰和尿毒癥,威脅生命。
病變起源于后尿道黏膜下的中葉或側葉的腺組織、結締組織及平滑肌組織,形成混合性圓球狀結節。以兩側葉和中葉增生為明顯,突入膀胱或尿道內,壓迫膀胱頸部或尿道,引起下尿路梗阻。病變長期可引起腎積水和腎功能損害。還可并發結石、感染、腫瘤等。前列腺增生主要表現為尿頻、排尿困難、尿潴留。長期排尿困難可引起腎積水、腎功能損害和繼發結石。梗阻嚴重的前列腺增生應切除前列腺增生的部分。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是最近20年來興起的一種治療前列腺增生新的手術療法,這種手術只需將外觀近似膀胱鏡的電切鏡從尿道內插入,直達前列腺部位進行切割即可。
前列腺電切術是一種微創治療前列腺增生的方法,不開刀就可以將增生的前列腺清除干凈,而且在治療過程中對周圍的組織損傷少,特別適用于一些高齡、身體差的老年患者。具有不開刀、痛苦輕、出血少、恢復快、療效可靠等優點。同時,該技術減少了尿道膀胱刺激癥,治療過程中使用生理鹽水沖洗,避免了水中毒,現已成為中老年患者朋友治療前列腺增生的理想選擇。前列腺電切術后的患者排尿通暢,尿線粗大有力,將尿頻、尿滴瀝、排尿不盡、夜尿頻多等癥狀一掃而空,能充分睡眠,有利于預防和控制高血壓,大大提高生活質量。更為重要的是,切除增生的前列腺可以有效地預防尿毒癥、膀胱結石、膀胱腫瘤、前列腺結石、前列腺腫瘤的發生,并且使患者的性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這一技術的發展,無疑是前列腺增生癥腔內治療的一大進步。其護理要點是警惕術后大出血。通過此研究可以將前列腺電切術病人的護理更加規范化、系統化、標準化,解決患者及家屬的擔心與疑慮,減少醫療糾紛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增加患者滿意度,為優質護理服務理念增添新的色彩。
1.2 目的及目標
目標:
通過研究為提高前列腺電切術病人術后生活質量實施護理干預提供理論依據。
目的:
(1) 為了滿足前列腺電切術病人術前和術后的的各種需求
(2) 同時結合現代人本護理原理,結合每一個病人的特點,對前列腺電切術病人實施有計劃、有針對性、有預見性的個性化護理
(3) 使病人能愉快的接受各種治療,滿足病人的生理需求,在具體護理工作中善于發現問題,并能及時的改進護理方案。
1.3 關鍵詞及定義
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癥(BPH),舊稱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子常見疾病之一,為前列腺的 一種良性病變。其發病原因與人體內雄激素與雌激素的平衡失調有關。病變起源于后尿道黏膜下的中葉或側葉的腺組織、結締組織及平滑肌組織,形成混合性圓球狀結節。以兩側葉和中葉增生為明顯,突入膀胱或尿道內,壓迫膀胱頸部或尿道,引起下尿路梗阻。病變長期可引起腎積水和腎功能損害。還可并發結石、感染、腫瘤等。
前列腺電切術:前列腺電切術electro-prostatectomy是隨著電切鏡制作技術的進步,各種切割銳利有效、電凝止血迅速可靠,沖洗系統理想的電切鏡相繼面世而興起的技術。只需將電切鏡通過尿道插入就可以完成全部手術操作,不需要切開皮膚等各層組織,術后也不遺留任何疤痕。
1.4 文獻回顧
為了研究方便,筆者查閱了大量文獻,具體如下:
1.4.1 前列腺增生的危害
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人比較容易患的疾病[1],可謂是中老年人健康的“隱形殺手”,世界每年前列腺炎的新增病例為3095萬,加上前列腺的治療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據初步調查統計,現在全世界前列腺炎的患者已經累計達3.35億,如此龐大的數據,讓前列腺的治療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醫學難題。尤其對于是老年人而言,這主要跟老年人免疫力下降,身體抵抗力弱分不開。若不及時通過正規渠道進行治療,前列腺增生癥輕者給患者生活帶來“難言之隱”,重者會影響老年男性泌尿系統的正常功能,造成腎功能衰退,引發血尿、反復尿路感染、膀胱結石等嚴重并發癥[2],甚至由于增生的前列腺壓迫尿道,膀胱需要用力收縮,才能克服阻力將尿液排出體外。久而久之,膀胱肌肉會變得肥厚。如果膀胱的壓力長期不能解除,殘余在膀胱內的尿液逐步增加,膀胱肌肉就會缺血缺氧,變得沒有張力,膀胱腔擴大。最后膀胱里的尿液會倒灌到輸尿管、腎盂引起腎積水,嚴重時出現尿毒癥。在病理上,前列腺為增生改變而伴肥大、增生本身是良性改變,但增大的腺體壓迫后尿道導致膀胱頸部梗阻,因長期排尿不暢引起梗阻以上部位尿路的嚴重并發癥,如在前列腺增生的病例中,約有 10%-25% 可發生癌變成癌瘤并存,直接威脅病人的健康和生命。
1.4.2 前列腺增生的病因
醫學界公認的前列腺增生的誘因有:(1)過度的性生活和手淫,使性器官充血,前列腺組織因持久淤血而增大。(2)前列腺慢性炎癥未徹底治愈,或尿道炎、膀胱炎、精阜炎等,使前列腺組織充血而增生。(3)經常酗酒或長期飲酒,嗜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刺激前列腺增生。(4)缺乏體育鍛煉,動脈易于硬化,前列腺局部的血液循環不良,也會導致本病。
目前,前列腺增生癥的病因仍不十分明了,有三種理論:
(1)性激素的作用:前列腺增生與體內雄激素及雌激素的平衡失調關系密切。睪丸酮是男性主要雄激素,在5α還原酶的作用下,變為雙氫睪丸酮。5α雙氫睪丸酮是雄激素刺激前列腺增生的活性激素。它在前列腺細胞內與受體結合成復合物,并被轉送到細胞核中,與染色質相互作用而產生對細胞的分化和生長作用。近處來大量研究結果表明,雌激素對前列腺增生亦有一定影響。在肝血及前列腺組織內,雄激素可轉變為雌激素。雌激素一方面通過抑制垂體黃體生成激素的釋放而降低雄激素的產生量,另一方面雌二醇可增加組織對雙氫量睪丸酮的吸收與轉化。雌激素還能增加雄激素與受體的結合。近幾年來,有人提出前列腺增生與膽固醇有關,有待進一步探討。1972年,Willson首先用放免法測得增生的前列腺腺體內的DHT(雙氫睪酮)含量比正常腺體高2~3倍,在同一腺體內最先增生的尿道周圍腺體DHT含量比其他區域高,并據此提出了雙氫睪酮學說,認為前列腺增生的發生與雙氫睪酮在腺體內的積聚有關。
(2)前列腺細胞為胚胎再喚醒:前列腺由腺體和平滑肌組成。腺體分為兩組,外組稱前列腺組,構成腺主體,內組稱尿道腺組,分布于尿道粘膜和粘膜下層。前列腺增生的最初部位多認為在尿道腺組形成結節,其中既有纖維組織和平滑肌組織,也有腺組織,三者所占的比例各有不同。增生結節的不斷生長,使其周圍真正的前列腺組織受到劑壓,并被推向外圍而形成所謂外科性包膜。此包膜與增生的前列腺組織之間有明顯的界限,給手術摘除增生的前列腺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有研究發現,前列腺增生最初的病理改變即增生結節的形成只發生于占前列腺腺體5%-10%的區域內,McNeal根據胚胎發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形成新的結構提出了前列腺增生的胚胎再喚醒學說,認為前列腺增生結節的形成是某個前列腺間質細胞在生長過程中自發地轉為胚胎發育狀態的結果。
(3)細胞群比例的改變:有人認為,前列腺結構存在著嚴格的等級方式:干細胞→放大細胞 →過渡細胞,其中干細胞數目過多可致前列腺細胞整體數量的增加,在雄激素刺激了所有過渡細胞的克隆增生才導致了前列腺增生的形成。
1.4.3 前列腺增生的解剖學基礎
前列腺分內外兩層:內層為尿道周圍的粘膜和粘膜下腺體;外層為前列腺體。后者構成前列腺的主體,兩層之間有纖維膜隔開。前列腺增生主要發生在內層,在膀胱頸至精阜一段后尿道的腺體間質中,現稱該部分為移行帶鏡檢可見。前列腺增生主要有兩個類型的癥狀表現,一類是膀胱刺激癥狀,另一類是因增生前列腺阻塞尿路產生的梗阻性癥狀。從機制上分析,增生的前列腺使膀胱頸發生梗阻,膀胱為克服頸部阻力而加強收縮使逼尿肌發生代償性肥厚呈小梁狀突起。前列腺增生繼續加重,尿液將不同程度地殘留于膀胱,伴隨殘余尿的增多,膀胱壁逐漸變薄使輸尿管下端斜行穿過膀胱壁肌層所形成的生理性活瓣作用失效。膀胱內尿液便逆流至輸尿管和腎盂,引起兩側上尿路積水,腎盂內壓增高,使腎實質缺血性萎縮,引起腎功能減退最終發生尿毒癥。前列腺增生這種疾病多發生于中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對中老年男性的身體健康和晚年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前列腺增生是男性一種較常見的疾病[3],因為它對男性健康和工作以及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對于前列腺增生,專家提醒患者早發現早治療,而由于前列腺特殊的解剖生理結構,加之前列腺慢性炎癥使前列腺及精囊膜密度增強,單純利用藥物治療難以進入直接殺滅病菌消除炎癥。
1.4.4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的應用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是最近20年來興起的一種治療前列腺增生新的手術療法,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美國開始得到發展。我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引入,開始發展較慢,僅在一些大的醫院開展,到近十年來,由于電切鏡的連續灌注及電視監視系統的發明,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在我國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及廣泛的應用。這種手術只需將外觀近似膀胱鏡的電切鏡從尿道內插入,直達前列腺部位進行切割即可[4]。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術體表無傷口,出血少,一般無需輸血,與開放手術比較具有對病人打擊小,痛苦少,恢復快等優點。因此對開放手術有一定危險的病例,經過充分準備,有可能承受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是一種微創治療前列腺增生的方法,不開刀就可以將增生的前列腺清除干凈,而且在治療過程中對周圍的組織損傷少,特別適用于一些高齡、身體差的老年患者。具有不開刀、痛苦輕、出血少、恢復快、療效可靠等優點[5]。同時,該技術減少了尿道膀胱刺激癥,治療過程中使用生理鹽水沖洗,避免了水中毒,現已成為中老年患者朋友治療前列腺增生的理想選擇[6]。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適應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前列腺增生引起膀胱出口梗阻導致排尿困難、膀胱殘余尿量過多(殘余尿量大于 50ml )等。(2)前列腺增生引起梗阻導致反復尿潴留者。(3)前列腺增生梗阻引起反復尿路感染者。(4)前列腺增生梗阻引起反復肉眼血尿者。(5)前列腺增生引起梗阻導致腎功能損害者。(6)前列腺增生梗阻引起繼發性膀胱結石,腹股溝疝等。(7)前列腺增生患者自覺癥狀明顯、對生活影響嚴重者。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手術原理為:人體組織因含水量不同,導電性能有強弱之分,可被認為是一個電阻,不同的電流通過這些電阻時,會產生不同的熱效應。電外科經常使用兩種波形的電流,即間斷爆發而能量較低的電凝電流和持續而高能量的電切電流。當它們作用于人體時,分別會使組織產生電灼、脫水和氣化三種效應。電灼是使用電凝電流,能量低,組織只產生表面炭化現象;脫水可使用電凝或電切電流,能量相對較高,組織逐漸受熱,水分慢慢逸出而干燥;氣化是使用高頻電切電流,能量高,組織細胞迅速受熱破裂形成氣體逸出,在原先存在的地方留下空間,經尿道前列腺氣化電切術聯合應用了上述氣化和脫水兩種效應。
前列腺電切術后的患者排尿通暢,尿線粗大有力,將尿頻、尿滴瀝、排尿不盡、夜尿頻多等癥狀一掃而空,能充分睡眠,有利于預防和控制高血壓,大大提高生活質量[7]。更為重要的是,切除增生的前列腺可以有效地預防尿毒癥、膀胱結石、膀胱腫瘤、前列腺結石、前列腺腫瘤的發生,并且使患者的性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這一技術的發展,無疑是前列腺增生癥腔內治療的一大進步。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設計
采用調查描述性研究來評價患者的手術效果及有效的術前、術后護理措施。
2.2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2009年1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4例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患者,年齡48-79歲,平均年齡為62.5±11.8歲。術前主要癥狀為尿頻、血尿偶有血凝塊、排尿困難、尿潴留;IPPS得分均高于21分符合手術指征。隨機分為干預組及對照組,每組62例。
2.3 研究工具/方法
本研究中干預組護理措施由術前護理(心理護理、腸道準備、輔助檢查、適應性鍛煉、手術野皮膚準備)、術中護理、術后護理(基礎護理、心理護理、生命體征檢測、導尿管護理、膀胱沖洗護理、防止術后感染、飲食指導、術后出血護理、康復指導)、出院指導等組成。
2.4 研究步驟
選取124例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及對照組,每組62例,干預組實施系統化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措施,術后隨訪6個月,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分析術后出血原因及干預組有效的護理措施。
2.5 統計學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設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研究結果
3.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9年1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4例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患者,年齡48-79歲,平均年齡為62.5±11.8歲。術前:主要癥狀為尿頻、血尿偶有血凝塊、排尿困難、尿潴留;IPPS得分均高于21分符合手術指征。隨機分為干預組及對照組,每組62例。
3.2 術后患者轉歸
經術后6個月內的隨訪,發現干預組僅有3例發生術后出血,對照組有14例發生術后出血,17例出血患者中10例為由于切割不全或過切、止血不全等原因所致主要在術后2d內出血,7例為由于腹壓增加、傷口感染等原因所致主要在術后7-9d內出血,均經及時對癥處理轉危為安,無一例死亡。
表1 術后兩組患者轉歸
組別 | n | 術后出血 | 術后出血率 | X2 | P |
干預組 | 62例 | 3例 | 4.8% * | 19.121 | P<0.01 |
對照組 | 62例 | 14例 | 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