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技巧
模板資源
精華論文
天天論文網(http://www.tskan.cc)專注代寫論文,包括各個專業代寫畢業論文,代寫碩士論文以及代寫代發職稱論文服務,對于代寫文學論文有獨到的見解,寫手能力突出,實踐能力強,可以大批量完成文學論文代寫任務,代寫論文速度快,質量高,歡迎聯系約稿。為方便客戶免費下載最新論文,本網站更新文章全部為付費從知網下載PDF格式論文,經轉換為文檔后上傳,方便客戶下載,歡迎大家到天天論文網免費下載相關論文,因為本網站對于客戶信息嚴格保密,所以此篇論文并非本網站所代寫論文,原作者如有異議,請與網站站長聯系予以刪除。
前幾日,人民日報發了一條微博,內容是中學語文課本里的幾篇經典古詩文,有滕王閣序、阿房宮賦、前赤壁賦、岳陽樓記、蘭亭集序和出師表等。這幾篇古文傳頌千古,確實堪稱經典佳作。人民日報此微博一發,在短短時間內便引來上千條評論,無不是對這些佳作中優美的語句所驚艷,好多人評論說當年學生時代對這些古文并無什么感覺,如今重讀真是驚嘆不已,并感嘆漢語言的優美和精深……對經典的贊賞固然有一種對過去時光的懷戀,但那時沒有領略的美如今卻贊嘆不已確實引發了一些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們曾經對文學作品之美的忽視呢?我個人認為有如下兩點:
1 功利性的審美
我們知道,審美活動是非功利性的。康德曾經說過,美既不是審美對象的性質,也不是邏輯上的認識判斷,而是審美主體的內心狀態和對象表象形式的契合一致,這種純粹主體的情感是無利害的。也就是說,我們審美時,不應與任何功利的東西摻雜起來,比如名次、金錢等。而我們現在的語文教育,多是為了應試的目的,所以很容易掩蓋了文學作品的美,在鑒賞文學作品時,過于機械教條,常常講思想教育,概括“主題思想”、“中心思想”,這些機械生硬的東西并不是主體心靈,不等于作家的精神活動,更不等于審美情感,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們習慣用固定的思維去理解文學作品,不能真正發現文學之美。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關于鑒賞的態度與目的這樣論述: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課標》在閱讀和鑒賞的教學建議中也提到: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然而,過于追求標準化一的答案對學生鑒賞美起到了消極的作用,語文教育長期以來以技術性訓練為主導,師生均面臨考試的壓力,文學教育的任務沒有很好地落實,造成了學生被動地消極地接受式地學習。因此,對文學文本的鑒賞,應是一種積極的態度,要做到主體精神的投入和情感的活躍,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審美體驗和美的陶冶,才能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 學生知識經驗的不足
有人批評現在語文課本里的許多課文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好多都已過時,使得學生不能理解文章的內涵。例如魯迅的文章,有些人就強烈建議中學課本要刪減一些,因為時代稍有些遠,再加上文白雜糅,很多學生就覺得晦澀難懂。事實上,在后來新修的語文教材確實也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對魯迅的文章適當地進行了些刪減,還加進了些中學生喜歡的金庸的武俠小說和當代青年作家比如韓寒的文章。那是否課文文本內容的選定就一定要跟上時代的潮流,符合學生的興趣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門課程的內容是如何確定。課程內容的確定要以課程目標為核心,綜合考慮學科知識、社會需求和學生發展三個方面。從學科知識的角度分析,課程內容的選擇要體現該學科的特點,要教給學生比較系統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分析,課程內容要關注學科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努力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分析,課程內容的選擇要重視學生終身學習愿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給學生最基本的實踐應用的技能。
所以說,語文課程內容中文學文本的確定,雖然一方面要考慮學生的興趣,但也要兼顧到學生未來的發展,如果只考慮學生的興趣,把一些網絡小說武俠小說都搬到課本中,那是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的,因此,一定要讓學生學習古今中外的經典名篇,只有經典才是永恒的。
其次,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特別是文學經典,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有超越性的深層次的內涵,作品中所表現的情感,不僅僅是個人的,還是時代精神的折射,是全人類的普遍心理文化。通過閱讀經典著作和文本,與名家大師對話,喚醒學生們內心的文學靈性,了解本民族和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積累豐富的文學素材,達到提升文學素養的目的。
雖然學生們在青少年階段可能會難以讀懂經典名著,無法理解作者寫作時的心境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但不妨可以通過這些永恒的經典來引導學生建構起初步的審美體系,歌德說過:“鑒賞力不是靠鑒賞中等作品而是要靠欣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養成的……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礎,你就有了用來衡量其他作品的標準。”可見優秀的經典的文學作品對一個人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而且作家寫作品時依靠的是積累,讀者讀作品時也要有積累,包括生活的積累、情感的積累、知識的積累,隨著學生們對自己的生活世界、生活環境認識體驗越深、越豐富,他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就越深刻、越豐富,事實證明也確實是這樣的,很多人青年時期不懂的一些作品,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有所感悟,而且在每個時期都有所不同。
總結:
應試教育的教學太過于功利化和標準化,追求升學和標準答案,因此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多元解讀的能力,再加上學生知識經驗的不夠豐富,經典文本的時代感,因此在思想感情上無法與作家達到同步,在審美體驗上無法切實領會。這就需要教師擁有較高的文學素養,能夠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讓學生學會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和把握,要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情感、經驗、眼光、角度去體驗作品。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3] 方智范.語文教育與文學素養[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