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技巧
模板資源
精華論文
天天論文網(http://www.tskan.cc)專注代寫論文,包括各個專業代寫畢業論文,代寫碩士論文以及代寫代發職稱論文服務,對于代寫文學論文有獨到的見解,寫手能力突出,實踐能力強,可以大批量完成文學論文代寫任務,代寫論文速度快,質量高,歡迎聯系約稿。為方便客戶免費下載最新論文,本網站更新文章全部為付費從知網下載PDF格式論文,經轉換為文檔后上傳,方便客戶下載,歡迎大家到天天論文網免費下載相關論文,因為本網站對于客戶信息嚴格保密,所以此篇論文并非本網站所代寫論文,原作者如有異議,請與網站站長聯系予以刪除。
一、宗炳情況概述宗炳(375 年—443 年),字少文,南陽涅陽(河南鎮平)人。他生于東晉,卒于南朝宋,一生橫跨兩朝,親證了王朝的更替。他的祖父宗承,官至宜都太守;父宗繇之,官至湘鄉縣令;兄宗臧,官至南平太守。宗家三代為官,宗炳應系統學習過儒家思想。但東晉官場的黑暗,使他對所接觸的儒家思想產生了動搖。
據《宋書》記載,宗炳多次拒絕宋武帝劉裕的召請,不愿出仕。對政治的失望使他隱居江陵以避世。在此期間,他受到了自魏晉以來的玄學和般若學的較大影響,成為一名佛家居士。此后寄情山水,“好山水,愛遠游,西涉荊巫,南登衡岳,因而結宇衡山,欲懷尚平之志”。從這段記載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宗炳是魏晉以來隱士的代表,他希望像尚平(尚長)一樣保持自身的高潔情趣。我們甚至可以大膽推測,宗炳屬于同時期以陶潛(352 年或365 年—427 年)為代表的隱士集團。張彥遠認為:“謝赫之評,固不足采也。且宗公,高士也,飄然物外情,不可以俗畫傳其意旨”,可盡管如此,仍是只將宗炳列入“中品上”。可見在謝赫和張彥遠眼里,宗炳在技法上,并不是最出類拔萃的超一流畫家。
二、《畫山水序》的文學性新思考
《畫山水序》雖寥寥數百字,娓娓道來,卻震耳發聵,對后世畫家、畫學家、畫評家產生了深遠影響。
《畫山水序》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議論文的目的是聲明自身主張,方法是圍繞論點,通過列舉理由和例證展開論述,最終使讀者信服。《畫山水序》系統而全面的將宗炳關于“道統”、“畫理”、“畫技”、“品評”四個方面的思考展示出來,完備異常。橫向對比較早的顧愷之的《畫云臺山記》和較晚的王微的《續畫》,都不能像宗炳一樣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地闡釋畫論。而《畫山水序》以“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像”為畫山水論點,展開鋪陳,通過引入“以神法道”、“以形媚道”、“應目會心”等概念,充實了論據。
在論證過程中由淺至深,最后提出“圣賢映物絕代,萬物融其神思”,呼應“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像”的總論點,嚴絲合縫,環環相扣,可以稱之為古代議論文的范本。
《畫山水序》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即開篇名義,中篇展開論述,結尾點題呼應前文。《文心雕龍》說:
“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此處說的“文之用心”,就是指作者在安排文章的基礎上,著意經營結構和語言,使文章增色。拋出“圣人以神法道”和“山水以形媚道”的論據,佐證論點,更是利用反問的方法增強語氣,使文章更具說服力。至此,總論結束,宗炳開始分論。四個論點逐次遞進,這樣的布局顯示了宗炳較強的邏輯性。
陳傳席先生說《畫山水序》是“中國最早的山水畫論”,但他僅指出宗炳的《畫山水序》全部圍繞山水而談,較之稍早的顧愷之的《畫云臺山記》更加全面系統。筆者認為《畫山水序》不僅在理論上將道統、畫理、畫技、品評上做出了完備的思考,在語言和字句的運用上也很考究,言情達意上還具有極強的文學價值。
《畫山水序》的開創性意義是空前的,在山水畫論中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畫山水序》行文流暢,富于思辨,影響到了后續的畫家創作、畫論家說理、畫評家評論。這樣的一篇開山之作,如何從字里行間審視其美學思想,是歷代學者研究的重點。以往的研究多從哲學、史學和美學入手,分別解決了《畫山水序》的指導思想、創作背景和審美意象的問題。朱光潛先生認為研究美學的人一定要研究文學。筆者認為,可以從文學作為切入點,切入到《畫山水序》中探求宗炳的審美取向和美學觀。
宗炳是一個隱士。《宋書》中將宗炳列入隱逸傳,與陶潛、沈道虔等人共處一傳。隱逸的性格之于陶潛,就是終老田園,“安貧守賤、逃避現實、委運隨化、歸于自然”,使他的文字具有“自然風格與韻律美”。而幾乎同時期的宗炳,則將目光更多的關注在山水上。這和他的個人情趣有很大關聯。宗炳利用文字,將儒釋道三家的理論糅合在一篇文章中,且表述了自己崇道崇佛,贊許山水之質趣。
《宋書》記載宗炳“有疾還江陵,談曰:老疾俱至,恐名山難以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這里很清晰地看到宗炳對觀山水的主張——“臥游”。
在《畫山水序》中,宗炳的這種思想表述為:“暢神”。“暢神”觀念的提出是為了在本心之內探求繪畫藝術的本質問題。宗炳在駕馭文字表述“暢神”的時候,先寫到“閑居理氣,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這實際上是對應了“臥游”的觀點:“閑居理氣”所以“澄懷”,“拂觴鳴琴”所以“融思”,“披圖幽對”所以“臥游”,“坐究四荒”所以“暢神”。
所以非“含道映物”不能體會圣人的“以神法道”,非“澄懷味像”不能體會山水的“以形媚道”。非“應會感神”不足以“神超理得”,非“臥游”不足以暢神。但是一切的基礎都在于:“身所盤桓,目所綢繚。
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只有“游山水”,才能“畫山水”,只有“眷戀衡、廬,契闊荊巫”,才能“畫象布色,構茲云嶺”。“‘畫山水’的動機是與‘游山水’的行為密不可分的”,“以主體‘神’暢游于無盡的宇宙空間全景來體道。”宗炳將自己的美學觀點融入于文字中去,清晰明了。正如他自己所說:“夫理絕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載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書策之內”一樣,《畫山水序》的文字清晰地反映了宗炳的思想和美學觀、畫學觀,使我們在千載之后,也能夠窺探全貌。
參考文獻
[1] 陳傳席. 中國山水畫史[M]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 于景祥. 精美典雅的六朝駢文[M] 遼海出版社
[3] 朱光潛. 談美書簡[M] 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