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技巧
模板資源
精華論文
摘要:古典園林在中國建筑史上留下了輝煌的過去,由于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已經無法適應這個社會,但古典園林中獨特的東方文化卻是我們應當繼承發展的。本文通過對一部分古典園林不再適用于現代社會的原因進行反思,得出一些使古典園林能在當代社會中重聚活力的方法。
關鍵詞:古典園林、傳承、意境
中國古典園林在世界上獨樹一幟,不僅歷史悠久,其中所蘊含的文化追求更是博大精深,對韓國和日本以及18 世紀歐洲園林的發展起到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1 古典園林的形式已不適用于現代社會隨著時代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古典園林的空間確實已經不適合現代人的日常活動。第一,古典園林體系基本上是在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的基礎上發展完善的。但是,這2 種園林形式對其使用的人群有極其嚴苛的針對性,皇家園林主要面對皇室成員以及達官顯貴而開放,而私家園林則僅僅針對家族內部而開放。所以,園林有一定的內向約束性,在古代娛樂生活不豐富的情況下,錯落有致的園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休閑娛樂場所,人們有充裕的時間在其中品山論水。反觀現代快速的生活節奏以及豐富的娛樂休閑形式,古典園林已無法提供大部分人的精神需求。第二,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閉關鎖國的中國在20 世紀被強迫打開了國門,國力日漸衰弱,國人眼睜睜的看著西方的堅船利炮在中國的領土上橫行無忌,最終從接受西方的先進科技到向往甚至盲目學習西方文化的過程,中國的古典建筑存在一個斷裂發展。從亭臺樓閣的傳統中式一下跨越到鋼鐵玻璃的先進西式,中國的古典建筑、古典園林失去了發展的土壤,沒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成為了歷史。等人們突然意識到西方建筑并不適合在中國的土地上生長,文化才是興國安邦根本的力量,回頭來找尋傳統建筑和古典園林時,卻發現本應由我們一直傳承著的瑰寶已不適合這個時代。第三,古典園林的興起與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提供一個微縮的山水空間。讓人們在交通極其不便利的古代,足不出戶也能欣賞到自然的美景。現代社會交通條件的極度發達,使人們游覽自然山水變得十分便利,想看自然界中真山真水,也就不必在圍墻中去享受山林之樂。第四,現代的建筑在前期設計規劃時,要考慮到對周圍環境甚至整個城市的影響,但古典園林相對內向封閉,只營造出小的環境,卻對大的城市環境無法顧及,放到現代社會中,也難免遭到摒棄。
2 古典園林思想應在當代建筑中得到繼承與發展“過去也可能是未來”,古典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也是古典文化隨時代變化的一種有機更新,我們要做的已經不止于了解傳統,需要構建一個傳統與當代的結合點,以現代的眼光審視傳統,將傳統的深刻內涵與現代建筑的環境、功能、形式、材料、技術等因素相結合,使傳統中的構成要素能夠得到傳承,繼續在現代社會中發揮其積極作用,不再流于表面的形式工程,讓傳統在當代也發出無窮的魅力。
園林的魅力并不局限于導游口中的“步移景異”、“曲徑通幽”,它更多體現的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神韻。然而,關于古典園林在現代建筑中的傳承與發展的課題實踐,卻總是“言知之易,行之難”。園林的造園造景手法有很多,許多寫園林的書中都有歸納,但這些手法并不能隨便運用,每個設計師對其的理解都不一樣,因而造出的園林也就完全不同。但真正理解了園林大師設計出的園林空間,卻總有一種相似的韻味。這種韻味,是無法模仿與總結歸納的,我國的許多傳統,妙就妙在那種不可言說的韻味中。這種神韻體現的都是內涵與意境,一旦不是由心而發便顯得生澀而做作,就好像是在描書法,初看形是不錯,然而細看之下,形之外的部分都是生搬硬套而來。所以,想要將園林元素與當代建筑相結合,需要做的功課不僅僅是了解園林,更應深入理解園林的內涵,運用巧妙地造景手法,于咫尺之內再造乾坤,取法自然,卻又超越自然。園林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眾多種類中藝術水平最高的一個門類來說,園林營造出的空間可賞、可居、可游,追求與自然和諧。園林處處透露出這些信息,與中國人一直追求的“天人合一”和尊重自然的理念不謀而合,即使時代如何發展,世事如何變遷,這種傳統理念都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根深蒂固,因此,古典園林應當在當代建筑中得到傳承與發展。
3 現代建筑中應體現古典園林內涵的思考在學習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常常聽到我國當代的建筑師呼吁:要做有生命力的建筑,要做有精神內涵的建筑以及好的建筑應該在土地上能夠生長,并融入這片土地。當代的建筑簡單來說就是一堆鋼筋和混凝土的構筑物,如何讓這些冰冷的現代材料具有設計師所倡導的生命力?在后來對一些建筑大師所設計的建筑進行游覽、學習和思考中,才深有體會,被大眾所認可的建筑是會與人對話的:它會告訴你它存在的意義、告訴你它想要營造的環境氛圍以及告訴你它的出現對周圍的環境甚至整個城市做出了怎樣的改變……而其中為數不多的幾個結合了古典園林設計手法的建筑,蓬勃的生命力訴說著過去與現在,那些婉約內在的美被傳承下來,悄然融入現代建筑中,在現代建筑中繼續努力的生長。
由于中國的建筑發展經歷過一次較為嚴重的斷裂,導致古典園林的傳承與發揚受到了較大的阻礙。當代的建筑師也才剛剛開始將精力關注于傳統,并沒有豐富的經驗,不妨借鑒一些日本建筑師的做法。日本的園林以及古典建筑長期受到中國的影響,但并不是盲目照搬,也經歷了一段從模仿到創造獨立風格的過程,但首先應注意到的是,這種學習最開始是從學習意識形態開始,他們學到了中國古建以及園林的精髓部分,能夠在園林中直面人生。創造出獨樹一幟的枯山水形式,幾塊石頭,卻表達著“天、地、人”的關系,以極端的感情力表現于極端的純粹形式上,非常簡單。拋開這些古典的建筑形式,日本的許多當代建筑師的作品也提供了一些方向和經驗供我們學習,例如,磯崎新在上海做的喜馬拉雅中心。
喜馬拉雅中心從外型上無疑是一個極具后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筑作品,中間體量巨大的異形廣場,更加彰顯著它的當代氣息。但就是這樣一個后現代的建筑,當你親自站在它那巨大的異形廣場中間時,卻恍若置身于一片體量巨大的“林”中,粗壯的枝干和隨意生長的枝條,訴說著人類的渺小,在現代建筑中融入了自然的因素,企圖告訴人們建筑始終應算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們站在這樣鋼鐵的叢林中的獨特感受,使它無形之中提出一種向往:想要站在真正的林木之中做一次比較。喜馬拉雅中心的其它部分,也處處彰顯著一種具有現代氣息的東方文明,2 座方形的樓體下側,以雜亂的文字筆畫作為立面的主體,企圖傳遞一種傳統東方的現代氛圍。這樣的空間并沒有采用直接照搬或者嫁接中國傳統元素,而是全部采用了現代的設計手法,但卻給人一種極具東方韻味的感覺。古典園林的時代已經一去復返,生硬的照搬只會讓我們的傳統失去更多生長的土壤。
園林作為空間來講,并非是一種固定的模式,現代的設計師在面對著這些文化的傳承時,總想找到一條捷徑,找到某些切入點,總結出一些共性(如園林就應體現出曲折多變的空間,假山就應是錯落有致才會充滿趣味等),但這樣的想法反而可能會讓我們離真正的古典園林內涵走得更遠。現代人的生活并不是已經不需要那些追求自然,暢享山林之樂的空間,只是這種空間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與過去文人雅士所熱愛的古典園林形式與功能大不相同,作為當代的建筑師,我們都有責任和義務去思考、找尋這種新需求空間的落腳點。
4 結語建筑師王澍曾說:"' 一無例外,幾乎所有第三世界國家都痛恨自己的文化',就是在談園林、談傳統、談文化的時候,其實你是在痛恨著自己的文化的狀態下,有人試著重新談它。第二句“他們在談論時,幾乎完全遺忘了自己的語言”。傳承和創新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可是不論多遠,多難,我們都因該堅定的走下去。
參考文獻
1 童明,董豫贛,葛明.園林與建筑[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
2 王其鈞.中國園林[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3 吳家驊.景觀形態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4 羅藎.傳統建筑文化的繼承與創新[J].中外建筑,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