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技巧
模板資源
精華論文
眾所周知,“沒有美育就沒有任何教育”,要想將學生塑造成為情操高尚、人格和諧、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就不能不重視對他們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教師們也普遍認識到,文學是一種審美意識形態,語文課除了要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還應該滿足他們的“審美需求”。換句話說,常態下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教師、學生共同生成美、欣賞美、享受美的過程。遺憾的是,不少語文教師對此沒有足夠的認識,既不注重對教材的深度挖掘,也不考慮學生喜愛美好事物的天性,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將“美”完全擋在了課堂之外。其實,“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法國雕塑大師羅丹語),只要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喚起學生的審美心理,使他們在充分調動自己生活閱歷的基礎上獲得豐富的審美愉悅,就會發現課本原來就承載了各種各樣的美,只要教師做有心人,就一定能夠從中挖掘出姿態各異、動人心魄的美學因素來。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依托文本,欣賞自然美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各種事物本身呈現出來的自然形態的美。語文課本里的自然美是通過優美生動的語言間接反映的,內容可謂廣泛之極,幾乎無所不包。教師講解文本時,只要稍作逗留,用一顆沉靜的心去細細感受,就會嗅到一股股清新、親切而動人的自然氣息,領略到大自然的姿態萬千和奇妙莫測:“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氣勢磅礴,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氣象萬千,黃山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的瑰麗神奇,西湖“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秀麗明凈……這些或陽剛或陰柔的美麗景致,就是我們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極好資源,在帶給他們強烈的視覺震撼之余,也必然會撞擊他們的心靈,“潤物細無聲”地激發起他們熱愛祖國河山和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懷。
二、涵詠文字,體會語言美文學作為一種藝術,不論蘊藏著什么樣的美,最終都必須落實到語言上,所以說“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
正因如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一篇篇內孕豐富的文章時,就必須首先從欣賞語言入手。例如,朗讀、品味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第4段“月下荷塘”,我們在咀嚼、回味清新淡雅的語言美之際,一定會沉醉在荷香與月色織就的美妙圖畫中,并進而感受到作者難得享受片刻靜謐的淡淡喜悅之情,以及隱于喜悅之后的淡淡哀愁。這么一來,朱自清先生透過凝練準確、清新雋永的語言,流露出來的苦悶、彷徨的心緒,以及向往自由寧靜美好生活的情懷也就容易把握了。又如,在賞析《明湖居聽書》時,透過看得見的景象、經歷過的事情、體驗過的感受、想象得出的形象這些新奇獨特的喻體,我們能夠很容易地將無形抽象的聲音化為有形的具體畫面,從而感受到王小玉說書的非凡魅力和精妙絕倫的演唱技藝。可見,在講解課文時,我們完全可以從欣賞語言文字入手,帶領學生去深度閱讀、個性化閱讀,通過品味不同的語言風格,在獲得美的熏陶的同時,進一步走近作家豐富而敏感的精神世界,進一步獲得文本的精髓。
三、深入剖析,感受形象美只要留心,我們就會發現語文教材中有著閃光點的人物是隨處可見的,比如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孔子,抱負遠大、視反動軍閥如糞土的毛澤東,為了祖國的國防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兩彈元勛”鄧稼先,遭到奸邪小人陷害卻豪邁地高唱“大江東去”的蘇東坡,置形形色色的敵人的攻擊于不顧、始終為病態的社會尋求藥方的“民族魂”魯迅先生,引領我們從看似枯燥的物理學中發現大美的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他們雖然屬于不同領域里的豐碑,但他們都有著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懷,都有著追求美好理想的熱忱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拼搏精神。正是這些特質,成就了他們的不平凡,也對無數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妨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他們的言談舉止,走進他們豐富而深廣的心靈世界,隨著他們的脈搏一起跳動,充分感受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國家、熱愛事業、熱愛真理的美麗情愫,從中__獲得真善美的感染與熏陶,逐步完善自我。
四、調動想象,鑒賞意境美意境是中國文藝理論和古典美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借助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等方法,構建具有豐厚美學意蘊的意境,來吸引讀者、感染讀者的。
例如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鈴》一詞,通過鳴叫凄清而急促的寒蟬,向晚的長亭,一陣剛剛停歇的急雨,顯得冷漠無情、不斷催著出發的蘭舟,深厚廣闊的暮靄等意象,以及一對戀人不忍離別又不得不離別、千言萬語一句也說不出來的特寫鏡頭,成功地營造出了纏綿悱惻、凄婉動人的意境,收到了驚人的藝術效果。可以說,我們讀了之后之所以無法不動容感喟,深切同情詞人的仕途不順、命運多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了詞作意境的強烈感染。因此,在講授這篇課文時,教師完全可以先陪著學生通過反復吟誦、細心品味,沉浸在各種觸愁之媒組合起來的凄清哀婉的意境中,如此一來,再啟發他們結合詞人的身世遭際,準確地把握他當時難與外人言說的凄楚心緒,自然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