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技巧
模板資源
精華論文
摘要:信息技術對教育具有革命性影響,教育信息化旨在通過信息技術優化教育教學過程,進而變革和重塑整個教育系統。探究信息化變革基礎教育的影響因素,以及這些因素間的關系,是教育技術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該文通過梳理和分析國際上典型的學校信息化評測框架,采用德爾菲法設計出了信息化變革學校教育的分析框架。從初選的110多個國內外案例中精選出40個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變革的學校樣本,聘請領域專家對樣本學校采用該分析框架進行逐項評價,并通過建模方法構建了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變革的影響因素模型。該模型涉及到信息化領導力、學生能力、教師專業發展、教學方式、學習空間、數字資源、學業評價七個要素,其中學生能力發展是基本目標,信息化領導力是信息化發展的源頭,而學習空間處于模型的中心地位。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教育變革;影響因素
一、研究背景信息技術對于推動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并明確提出“必須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十二五”期間,在國家實施的一系列重大規劃和重大工程支持下,教育信息化已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基礎設施建設、“三通兩平臺”、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教師培訓、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等各項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1]。然而,同時我們也看到,教育信息化發展也面臨區域發展不均衡、優質教學資源短缺且利用率較低等嚴峻的挑戰[2]。在新的階段,學校信息化應以推動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縱深發展為導向,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因此,清晰地把握影響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教學變革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對于學校層面更好地發展教育信息化,支撐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一些學者對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變革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理論層面的探討。例如,王珠珠等認為社會需求是影響教育變革的邏輯起點和落腳點,離開這種需求,任何技術都不會發揮作用[3]。祝智庭教授在分析國內外教育變革現狀和發展趨勢后認為信息技術從學習方式、教育資源、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學習環境、課堂教學、教育技術研究新范式等六大方面影響教育變革[4]。王亦標認為,信息技術在創設真實情境、構建學習環境、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師生關系發展、改變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等方面對教育改革有促進作用,并提出了信息技術何以變革教育的解釋框架[5]。楊宗凱等認為,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教學相融合的過程即是其推動教育變革的過程,因此,信息技術與學校的信息化基礎設施、教學管理、教育教學等的融合程度將直接影響教育變革[6]。
現有研究從理論層面基于不同的視角解讀了“信息技術對教育具有革命性影響”這一論斷,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然而“哪些因素影響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教學變革?這些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目前似乎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并不是非常明確。鑒于此,本文采用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研究范式,嘗試從國內外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變革較為典型的學校案例出發,借鑒國際教育信息化學校發展水平評測框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變革影響因素框架,同時邀請同行專家對典型學校案例在各影響因素上的表現進行評分,最后利用路徑分析法進行數據建模,得到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變革的影響因素及各因素之間的關系,以期為我國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展提供依據,為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變革提供啟示。
二、研究方法與設計(一)研究方法本文旨在研究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變革的影響因素以及因素之間的關系,與該研究目的相關的兩個研究問題分別為:
1.如何描述和分析一個學校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教學變革的發展?
2.影響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教學變革的關鍵性因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在研究方法上,對于研究問題1的回答采用文獻研究、德爾菲等定性研究方法,對于研究問題2的回答采用案例評測和數據建模的定量研究方法。
(二)研究設計本文結合國外已有的學校教育信息化分析框架,采用文獻法和德爾菲法(Delphi)確定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教學變革的關鍵因素和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教學變革的分析框架,選取40所國內外典型案例學校進行案例分析,邀請專家依據不同維度對學校案例進行打分,計算分數并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影響因素模型,具體研究設計如圖1所示。
三、學校信息化分析框架英美等國家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是非常典型的,愛爾蘭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成效顯著,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為了對典型案例的教育信息化水平進行描述,收集來自Intel、英國國家教育信息化顧問委員會以及愛爾蘭國家教育信息技術中心開發的評估框架,在對這些框架進行分析總結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設計了學校信息化分析框架。
(一)英美等國家基礎教育學校信息化分析框架1.英特爾—信息技術監測框架草案英特爾—信息技術監測框架草案(Intel-ICTMonitoring Benchmarks Draft)是由Intel開發,以促進學生21世紀技能的培養為目標,是一個幫助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更好地對教育系統的各要素進行反思和規劃的信息技術監測框架,框架維度如表1所示,包括學生能力、教師教學實踐、課程資源、學校領導力、學校環境、技術設備清單六個要素,并詳細列出了六個維度可監測的指標。
這六個維度從學生、教師、資源、學校、環境、技術六個方面描述了信息技術促進教學變革的框架。
表1 英特爾—信息技術監測框架維度指標學生能力創造力、交流能力、協作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信息技術素養教師教學實踐教師支持學生協作、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教師對教學評價的使用、教師對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支持、教師對學生討論的支持課程資源符合學生需要、課程的銜接、為教師提供的支持性資源學校領導力支持教師教學設計、為學習提供社區資源、支持對學校層面數據的使用、支持對教學層面數據的使用、支持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學校環境物理環境、智力環境、對學生學習的期望、對教師學習/專業化的期望技術設備清單具體設備名稱及數量2.英國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自查框架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自查框架( S e l f -review Framework)是由英國國家教育信息化委員會,為學校領導評估學校教育信息化促進學生數字素養的實施現狀而提供的評估標準[7],框架維度如下頁表2所示,包括領導力和管理、ICT與課程融合、教和學、數字素養評估、教師專業發展、教學資源六個維度,這六個維度從學校、課程融合、教學、數字素養、教師、資源六個方面描述了教育信息化促進學生數字素養發展現狀的框架。愛爾蘭信息化學習地圖信息化學習地圖(e-Learning Road Map)由愛爾蘭國家教育信息技術中心開發,以學校領導評估和規劃學校所處的教育信息化發展階段與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方向為目的設計開發的工具[8],從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數字學習文化、教師專業發展、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領導力與規劃五個維度對教育信息化的成熟度進行四級評估。四級評估指標分別是:初始期(Initial)、推動期(e-Enabled)、穩固期(e-Confident)和成熟期(e-Mature)。
(二)歸納分析對上述三個框架進行分析和歸納總結,并對三個框架各自已有的維度進行了標注,如表3所示。
在三個框架中,均提到了學校領導力,由此可見學校領導力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方面,需要引起重視和關注。
表3 三個框架綜合分析框架維度Intel-信息技術監測框架英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自查框架愛爾蘭教育信息化發展路徑學校領導力/領導力和管理/領導力與規劃√ √ √學生能力√ √教師專業發展√ √教和學/教師教學實踐√ √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 √學校環境/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課程資源/教學資源√ √數字化學習文化 √(三)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變革樣本學校描述框架參考上述三個分析框架,采用德爾菲法,提取了影響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教學變革的關鍵性影響因素,如表4所示。該描述框架共包括7個維度,22個分析指標,涵蓋了信息化領導力、學生能力、教師專業發展、教學方式、學習空間、數字資源、學業評價七個方面。其中,信息化領導力、學生能力素養、教師專業發展、數字資源四個因素在表3中均有所涉及;學習空間由表3中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分析得出,包括物理學習空間和網絡學習空間兩方面;教學方式包括ICT與課程融合以及教師教學實踐兩部分。另外,通過專家訪談發現,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教學變革必須觸及學業評價改革,因此將“學業評價”納入案例的描述框架。
表4 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教學變革典型案例描述框架7個維度22個指標信息化領導力學校愿景、信息化價值認同、變革策略學生能力學生核心素養教師專業發展教研支持、教師培訓、教師職務晉升教學方式教學模式創新、學習方式變革、評估方式變革、ICT使用、數字資源應用、對評估數據的使用、教學設計學習空間學校物理學習空間、網絡學習空間數字資源資源建設、資源可獲取性、資源共享和開放學業評價學習檔案管理、學習成就、升學率四、數據分析與建模(一)研究假設根據七個研究因子間的關系設立了研究假設,如圖2所示。
學習空間和數字資源建設與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密切相關,教學方式變革與教師專業發展關系較大,基礎教育變革和學習空間改變以及數字資源建設之間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加之我國不斷推進學業評價方式以及教學方式改革,在這樣的背景下,本研究著重從量化的角度研究信息化領導力和學習空間、學業評價與教師專業發展,學業評價和學生能力發展,以及學習空間建設和教學方式、學業評價間的相互關系,并最終提出了相關假設:
H1:信息化領導力對學習空間、數字資源、學業評價產生正向影響;H2:學習空間優化對教師專業發展、教學方式產生正向影響。
(二)案例采集與量化編碼本研究主要通過三種途徑收集案例:一是公開出版的報告。主要包括在教育部—英特爾信息技術專項科研基金“國際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支持下出版的《國際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2013-2014)》和《國際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2013-2014)》、在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項目支持下出版的《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2013-2014)》、歐盟委員會發布的報告《歐洲和亞洲的信息技術創新學習》、美國新媒體聯盟發布的《國際教育信息化發展2014地平線報告(基礎教育版)》等;二是教育信息化專家和各省市一線學科專家提供的案例;三是研究團隊前期曾承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秘書處委托的任務,對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較好的學校進行了廣泛調研,搜集了大量學校的資料。通過以上三種途徑,共收集基礎教育(小學、初中、高中)的國內外案例110多個,形成案例庫。
在典型案例的遴選上,依照“有理念、有情境、有成效、有模式、有證據”的標準遴選了國內案例30個(小學、初中、高中各10個),國外案例10個。這些典型案例都以創新教學理念為指導,指向教育教學實踐問題,形成了相對穩固的操作流程,并且有證據說明學校教育信息化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針對國內外學校樣本,邀請了本項目組和Intel—教育部項目組專家共10位,并向他們提供了樣本學校的相關介紹材料。在此基礎上,采用里克特五點量表的方式(1—非常不好;2—不太好;3—一般;4—比較好;5—非常好),請專家們對樣本學校在上述七個維度上的表現進行評價。10位專家評分后,分別計算40所樣本學校在各維度上的平均得分。
(三)分析與建模本研究利用路徑分析方法對理論假設進行檢驗,結果如圖3所示。驗證結果表明,所有路徑系數在p<0.05的水平上都具有顯著性。信息化領導力、學習空間、教師專業發展、數字資源、學業評價、教學方式和學生能力發展等因素之間路徑系數值的高低代表影響關系的強弱。
信息化領導力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直接正向影響強度高于其對學習空間的影響強度,對學業評價的正向影響強度最弱;教師專業發展對教學方式變革的直接正向影響程度較高,對數字資源的影響并不明顯;學習空間對學業評價和學生能力發展有較高程度的直接正向影響,對教學方式變革和數字資源的直接正向影響程度較低;學業評價改革對學生能力發展的直接正向影響程度較高,對教學方式變革的正向直接影響也比較明顯;數字資源對教學方式的變革有較大的直接正向影響。總體來看,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教學變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而與學生能力發展直接相關的因素包括學業評價改變、學習空間優化和教學方式變革。
除此之外,信息化領導力、教師專業發展、學習空間優化和數字資源利用等四個因素間接影響學生能力發展。學生作為新一代學習者,信息化社會對他們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國際上較為普遍接受的是“21世紀技能”,國內目前提的較多的是“核心素養”,但是無論是“21世紀技能”還是“核心素養”都指向學生的學習和創新技能、生活和職業技能等學生能力的發展。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教學變革迫切需要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和學習中,成為學校教育教學變革的重要推動力量。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教學變革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對教學流程的再造,還體現在變革課程形態、重塑學習內容、拓展學習時空、創新教學活動、變革學習活動等方面,通過系統化的變革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和21世紀技能的培養。
五、分析與結論(一) 分析依據圖3中得出的因素間影響關系的強弱,分別用“促進”“支持”“支撐”表示“0<路徑系數<=0.1”“0.1<路徑系數<=0.2”“0.2<=路徑系數<=0.4”,得到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教學變革的影響因素及相互關系,如下頁圖4所示。從下頁圖4中可以看出,信息化領導力支持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支撐教學方式變革,教學方式變革促進學生能力發展;信息化領導力促進學業評價改變,學業評價改變支撐學生能力發展;信息化領導力支持學習空間優化,學習空間優化支持學生能力發展和學業評價改變,同時促進數字化資源利用和教學方式變革;教師專業發展促進數字資源利用,數字資源利用支撐教學方式變革。
此外,我們還需要認識到,除了學校層面的影響因素之外,國家宏觀層面的諸多因素也會對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變革的過程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本研究需要特別說明的幾點是:(1)學業評價方式可能更多地受到基礎教育課程標準、新課改政策以及高考改革制度的實施等宏觀因素的影響,盡管學校層面信息化領導力對其能夠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作用相對有限;(2)學生能力的發展除了受到本研究中所探討的學校層面因素的影響之外,還受到社會的人才觀和家長期待的影響;(3) 信息化領導力和教師專業發展在宏觀層面受到國家層面干部選拔制度和教師制度的影響;(4)政府、企業和其他社會機構所提供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對于學校學習空間的優化和數字資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二) 結論本研究結合國外學校教育信息化分析框架,歸納分析出教育信息化描述和分析框架,同時從多種途徑收集國內外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教學變革的案例,形成案例庫,按照典型案例遴選標準遴選出有代表性的40所樣本學校。在此基礎上,邀請10名專家進行樣本學校案例評測,對國內外學校案例在信息化領導力、學生能力、教師專業發展、教學方式、學習空間、數字資源、學業評價七個維度的發展情況進行綜合打分,采用建模方法得出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變革的影響因素模型。研究結論如下:
1.學校信息化涉及信息化領導力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學習空間優化、數字資源利用、學業評價改變、教學方式改變等六個方面。學校信息化的基本目標指向學生發展,它高度依賴學業評價、教學方式變革和教師專業發展,而學習方式變革依賴于教學條件改變和數字學習資源建設,其核心是學校信息化領導力;2.教學方式變革高度依賴于教師專業發展和數字資源的有效利用,學習空間優化和學業評價改變也能支持教學方式變革;3.學生能力發展最主要的支撐因素是學業評價方式的變革,學習空間優化和教學方式變革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學生能力發展,但遠不及學業評價方式的改變帶來的影響;4.信息化領導力是信息化促進教育變革的源頭,能夠支持學習空間優化、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業評價的改變,但是對學業評價改變的影響遠小于其它因素;5.學習空間優化在變革模型中處于中心地位,它與幾乎所有其它要素都有關聯。學習空間優化主要受到信息化領導力的影響,它能夠有效促進數字資源利用和教學方式的變革,支持學業評價改變和學生能力發展,學習空間還可以通過學業評價改變支撐學生能力發展;6.從外部因素來看,國家的干部選拔制度和教師制度、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課程標準、課改計劃以及社會對人才的期望等因素也對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變革產生重要影響。學業評價改變直接受到國家教育制度和相關政策的影響;領導力形成與教師專業發展與當地干部選拔和教師評價制度直接相關;學生能力發展受到來自社會人才觀以及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等家長期待的影響;數字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教學方式的變革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當地政府所提供的信息化公共服務。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DB/OL].
[2] 汪丞,周洪宇.論我國教育信息化深度推進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教育技術,2012,(11):43-47
.[3] 王珠珠,費龍.信息技術促進教育變革的內涵及其難點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5,(7):1-5
.[4] 祝智庭,管玨琪.教育變革中的技術力量[J].中國電化教育,2014,(1):1-9.
[5] 王奕標.信息技術何以未能有效變革教育的框架分析——兼論技術變革教育的“社會變革中介論”[J].電化教育研究,2012,(2):12-15.
[6] 楊宗凱.信息技術促進教育變革——現狀、趨勢與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23):4-8.
[7] Naace. Self-review Framework[DB/OL].http://www.naace.co.uk/ictmark/srf,2016-03-01.
[8] PDST Technology in Education-e-Learning Roadmap[DB/OL]. 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