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技巧
模板資源
精華論文
基于SWOT分析的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策略研究
摘 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家長對小孩的教育重視程度逐步提高,加之社會對人才的 要求越來越高,學校的教育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這樣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應運而 生。校外教育很大程度彌補了學校教育的不足,但同時校外教育培訓也存在諸多問題, 如何去規范與管理校外培訓機構,機構如何健康發展就是一個急需解決的難題。筆者 將采取文獻研究法,開展教育培訓市場調查,厘清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存在的問題,并 深入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發展的策略。
本文主要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緒論,主要闡述了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 狀、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內容。第二部分主要從學生、師資、培訓機構 自身等方面闡述了中小學生課外輔導教育的現狀。第三部分分析了中小學生校外培訓 存在的問題,教育質量不高師資缺乏職業素養,課程特色不鮮明內容設置不科學,教 學條件簡陋校園文化氛圍不濃,機構管理粗疏運營規范化欠佳,競爭秩序紊亂機構類 型雜多。并詳細闡述校外培訓機構問題的原因,機構定位不明,重利益輕質量,法律 規范不健全,非法行為管制力度不夠,準入門檻較低,政府監管職能缺失,公眾意識 不夠,社會監管不力。第四部分針對武漢市蔡甸區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實證研究 一一基于SWOT分析。第五部分提出了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長效發展的對策,其中包括 明確定位,強化培訓機構自身建設,完善職能,發揮政府監管責任,提升意識,加強 社會監管力度。
關鍵詞:中小學生;校外培訓;現狀;問題;對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paren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talents are higher, the education of school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so the out-of-school education training institutions came into being. The out-of-school education greatly makes up the deficiency of school educa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out-of-school education training, how to standardize and manage the out-of-school training institutions, how to develop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is an urgent problem. The author will take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training market survey, clarify the problems of the out-of-schoo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ut-of-schoo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expound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research objectives,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so on. The second part mainly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from the students, teachers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themselves.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quality is not high teachers lack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are not scientific, teaching conditions are poor campus cultural atmosphere is not strong, the operation standardization is poor, competition order disorder type heteropoly. And elaborate the reasons of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s unclear, light quality, unsound legal norms, inadequate control of illegal practices, low barriers to access, lack of government regulatory functions, inadequate public awareness, and weak social regulation. The fourth part in wuhan caidian district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outside the training institutions, when conducting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SWOT analysis.The fifth part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off-campus training institutions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cluding a clear positioning,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their own training institutions, perfect functions, government supervision responsibility, promote awareness, strengthen social supervision.
Key word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utside training; Status; Questions;Countermeasures
熱門論文:
代寫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模式創新【創造性選題、積極溝通、能力培養】
目 錄
Abstract II
第1章緒論 1
1.1研究背景和意義 1
1.2國內外研究現狀 2
1.3本文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3
1.4本文的研究方法 3
第2章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的現狀 5
2.1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基本情況概述 5
2.2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學生的情況 5
2.3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的類型 6
2.4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的教師情況 6
2.5有關教育部門的監管情況 7
第3章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8
3.1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問題 8
3.2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問題的原因分析 12
第4章以洛奇教育為例的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實證研究——基于SWOT分析 17
4.1優勢分析S 17
4.2劣勢分析W 19
4.3機會分析O 20
4.4威脅分析T 21
4.5基于層次分析法下的研究 21
第5章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長效發展的對策研究 27
5.1明確定位,強化培訓機構自身建設 27
5.2完善職能,發揮政府監管責任 31
5.3提升意識,加強社會監管力度 34
第1章緒論
1.1研究背景和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家長對小孩的教育重視程度逐步提高,加之社會對人才的 要求越來越高,學校的教育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這樣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應運而 生。
校外培訓日益受到學生和家長的認可,已成為我國中小學生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 部分。由于國家教育資源的欠缺與分布的不均衡性,加之家長、學生對教育的重視程 度逐步加深,因此,大批中小學生培訓機構在全國各地應運而生,搶占教育培訓市場 份額。因此對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機構現狀和發展策略研究,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 也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
1.1.1理論意義
中小學生教育培訓機構的不斷發展,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發展著越來越重要的作 用。但是中小學教育培訓市場還不夠規范,發展體制還不夠健全。學者對中小學生培 訓機構現狀與對策理論研究還不夠深入,政府相關部門、教育協會等如何去管理與規 范中小學生培訓機構市場這個難題,培訓機構自身如何去更好地發展,都是急需解決 的問題。因此研究中小學生培訓機構的現狀與發展策略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1.1.2現實意義
對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機構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所形成的理論成果可以用來規范 我國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機構市場。
1.2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關于校外教育培訓的研究比我國起步早、發展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外 學者就開始了關于中小學生課外輔導教育的研究,對課外輔導教育做出了較為深入地 調研,并且現在越來越重視這個領域的研究。Stevenson和Becker在對日本高中生的 課外輔導活動調查研究報告中首次將這種課外輔導教育稱為“影子教育”,Mark Bray 將“影子教育”界定于個人與公益性、有效補充性、中小學層次等范圍之內,同時也 對課外輔導概念、特點、內涵、家長與課外輔導機構組織者、課外輔導機構存在對社 會、經濟、教育的影響及政府監管等方面做出了系統性的研究。
關于各國課外輔導教育的發展,彭湃(2008)指出“中小學課外輔導現象主要分 布于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同時也存在于非洲、中東、 南美、東歐等地,但西歐、北美與澳大利亞的課外補習活動并不普遍。”馬克?貝磊 (1999)論述了校外輔導的定義、特點、生產者和消費者等,并對之前的研究現狀進行的分類,從而指明了之后的研究方向。有調查表明,各國課外輔導機構有逐漸增加 趨勢,參加課外輔導的學生也與日倶增,課外輔導機構收入超過百億美元。不同的國 家課外輔導機構規模有所不同,典型區域有非洲、日本、越南、斯里蘭卡、韓國、中 國等;而在澳大利亞、北美、西歐,課外輔導也開始興盛。國外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大 都開始于二十一初。
1.2.2國內研究現狀
關于中小學課外輔導機構的研究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逐步開始,目前能搜到關 于中小學課外輔導機構的各領域研究公開發表相關文獻大致有77篇左右,其中包括三 個方面內容:一是教育學專業學者關于中小學課外輔導機構發展及存在問題相關研究, 大致有六十多篇的研究;二是工商管理專業學者關于中小學課外輔導機構市場及發展 前景研究,大致有兩篇左右;三是法律專業學者對中小學課外輔導機構管理及法制監 管的相關研究,大致有兩篇左右。其余為報紙上的相關評論和課外輔導機構自身的發 展及營銷策劃相關內容。
關于課外輔導研究的起步,比較認同的是王有升(1997)對補習教育的研究,指 出了課外輔導的定義、形式等,他在文章中指出“補習教育指中小學生在接受學校正 規教育之外所私自參加的針對其文化課或藝術方面進行的輔導、補習。其主要形式有: 聘請家庭教師、參加假期或周末學校、參加日常補習班。”
我國外輔導實證教育研究者雷萬鵬(2005年)將校外培訓稱之為“教育補習”, 它是指除了正常的學校教育之外,通過以家庭形式購買的、額外的教育服務形式,包 括聘請私人家教為子女授課或者送其子女到輔導班就讀等形式來接受教育”。他利用 了西安交通大學陸根書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鐘宇平教授主持的問卷調查的數據,集中 探討了中國高中生教育補習支出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顯示:中國背景下的“教 育補習”主要是補差,即通過補習來提高在學校成績較為落后的學生的成績:地域之 間的差異、城鄉之間的差異及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等因素對教育補習支出有明 顯地影響。對于教育補習的政策應該考慮教育補習的合法性,并力圖減少教育補習活 動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消極影響。薛海平(2006)也將校外培訓定義為“教育補習”, 并且他借鑒了雷萬鵬的概念界定,其研究利用了《中國城鎮居民教育與就業情況調查 一2004》的調查數據,主要研究了中國城鎮學生的教育補習活動。
彭湃(2008)將校外培訓稱之為“課外補習”,并定義為“學生在學校教育以外 所參加的目的是旨在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各種培優補差活動的集合”,其研究是以某 區小學四年級至小學六年級12個班的學生為調查對象,研究結果主要涉及課外補習的 規模、課外補習的強度、學生的作業負擔、學生進行課外補習的原因、家庭的經濟支 出、學生參加課外補習的途徑、學生的補習史以及家長和學生本人的補習意愿、課外 補習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等,給我們的主要啟示就是:學生之間的學業競爭是學生 參加補習的主要動因,學生課外補習的需求廣泛存在。
此外,關于課外教育培訓機構的研究主要一部分是以碩士論文為主,王冬梅(2013) 通過文獻研究法、比較歸納法、實地調研理清了了教育培訓機構的現狀,分析了教育 培訓機構發展的障礙,并從培訓機構內部與外部提出了具體對策。劉洋(2013)主要 研究了中小學生課外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從政府、協會、培訓機構、師資等方 面提出了對策。周旋(2015)則從培訓機構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等方面論述了培訓 機構的現狀與問題,并從政府、社會、行業協會、培訓機構自身四個方面提出了對策。
國內外雖然有部分學者、研究生對中小學生校外培訓進行了研究,但是研究程度 還不夠深入,研究成果可操作性不強,更難以適應培訓市場發展的需求,因此對中小 學生校外培訓進行深入研究是有必要的。
1.3本文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1.3.1研究目標
本文搜集了近些年關于我國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研究的資料,參閱了教育經濟學 和管理學理論書籍,對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面臨的發展障礙進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其 發展的瓶頸,并尋找突破瓶頸的方法,期望能為中小學生教育培訓機構的健康發展提 供一些有建設性的對策和建議。
1.3.2研究內容
本論文主要研究的內容有:
(1) 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發展的現狀;
(2) 制約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發展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3) 促進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健康發展的具體措施;
(4) 武漢市蔡甸區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案例研究。
1.4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論文研究采用了如下方法:
1.4.1文獻研究法
結合自身從事教育培訓業的從業經驗,充分掌握了大量有關教育培訓的文獻資料, 并對這些文獻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歸納和總結。
1.4.2調查研究法
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大量有關信息,走訪蔡甸區教育局、教育協和等相關機構, 了解出臺的校外培訓機構的相關政策、問題等相關情況;調研武漢市蔡甸區中小學生 教育培訓機構,從而在實際的調查和比較中得出結論。
第2章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的現狀
2.1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基本情況概述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經濟飛速的向前發展著,社會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這個 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讓自己的孩子掌握更多方面的技能和取得一個良好成 績的重要性,因此家長們不斷的給自己的孩子尋找好的培訓機構。也正是因為家長這 樣的望子成龍的心態使得我國校外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一般紛紛出現。因為中小學教 育培訓機構市場的前景是比較樂觀的。
中國教育學會發布《中國輔導教育行業及輔導機構教師現狀調查報告》(以下簡 稱《報告》)表明:2016年,(1)我國中小學輔導機構市場規模已超8000億元,參 加學生超過1.37億,參加輔導機構的教師規模達700萬至850萬人。(2)中國家長對 中小學課外輔導重要性,非常認可的占30.7%,比較認可的56.9%,一般認可的占9.6%, 不太認可的占2.0%,非常不認可的0.8%。(3)中國家長對中小學課外輔導的支出意愿, 意愿強烈的占58.2%,其中,只要能提高成績,報輔導班不管花多少錢都愿意的占31.6%; 愿意拿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0%用于孩子的校外輔導的占26.6%;孩子的校外輔導支出 費用上限是家庭可支配收入20%的占34.5%。而愿意較弱的占6.3%,其中,用于孩子校 外輔導的花費必須控制在很少的范圍內,占5.7%;孩子課外輔導方面的錢能不花就不 花,占0.6%;以上全不符合,占1%。我國參加課外輔導的學生約占全體在校學生總數 的36.7%,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更是高達70%。這個報告表明:(1) 中小學校外輔導已成為我國中小學教育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中小學校外培訓市 場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就業市場:(3)中小學校外教育已成為滿足中小學生多樣化教育 需求和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與公立學校相比,輔導機構的一些優勢也吸引了家長的 注意。輔導機構能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個性化差異,讓因材施教成為可能。另外,移動 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也使得在線教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輔導班把新技術更 好融入課堂教學,授課變得更加有趣和活潑。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委托國家統計 局實施的“中國城鎮居民教育與就業情況調查”表明,我國小學階段參加教育補習的 學生比例達到73. 8%,普通初中達到65. 6%。
2.2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學生的情況
學生是教育培訓的主要對象,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所面對的教育對象是各種不同 類型的中小學生。總的來說,接受教育培訓的學生通常情況下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屬于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群體。這類學生的特點是基礎底子較為薄 弱,跟不上正常的班級進度。由于在正常學校上課的過程中,對于老師所教授的知識 無法接受,所以基本上對學習的興趣也不大,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這類學生參加校外培訓的目的在于希望通過校外培訓能提高對學科的興趣,立足于基礎知識的掌握, 從而提尚學習成績。
第二種類型是屬于基礎比較好的學生群體。這類學生的特點表現為在學校能夠很 好地掌握并且運用老師所教授的基礎知識,就是我們公認的學生和老師眼中的“優等 生”。這類學生參加校外培訓的目的在于希望能夠通過校外培訓來對知識進行系統的 梳理,為了深層次地理解知識,并且對所學知識的相關方面也想要進行粗略的了解, 比如語文成績已經很不錯了,有可能會報關于速讀速記的課程,目的是提高閱讀能力 和學習效率。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培優班”。
第三種類型是屬于為了很明確的而且比較短期的目標而進行培訓的學生群體。這 類學生主要是小學六年級、初中三年級和高中三年級的學生。這類學生有著十分明確 的目標,平時在學校學習成績還行,平時并沒有參加校外培訓的想法,但是為了應對 升學考試,希望能夠在培訓機構老師的幫助下系統全面的復習所有知識,查漏補缺, 從而順利地完成升學考試。比如,有可能會報一個寫字集訓班,通過集訓短期內掌握 寫字技巧把字些好看,以期在考試中能夠不丟卷面分。
2.3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的類型
第一種是以班為單位進行課堂教學的培訓學校,有配套的教學樓、宿舍樓、食堂 等,具備正規學校的硬件條件,在辦學形式上較為接近正規的學校教育。這種形式的 培訓機構在規模上是占據優勢的。
第二種是各種形式的夏令營。這類培訓主要特點是在集中的時間段將學習和 娛樂結合起來的方式進行培訓,比如童子軍夏令營、英語集訓班。
第三種是在職或者己經退休的教師利用閑暇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培訓,鞏固 他們課堂所學的知識。這類培訓班的數量是最多的,但規模是比較小的。
2.4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的教師情況
優秀負責的教師是許多家長給孩子選擇培訓機構所關注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小學 校外培訓學校的老師一般都是培訓機構自己招聘。他們的教師隊伍一般由一些有著豐 富教學經驗并已經退休的老師、部分正在從事教學的一線的教師、學歷較高的一些在 校的研究生、博士生組成,一些實力較好的培訓機構甚至還會聘用了一些外籍教師。 這些教師學歷比較高,教學經驗豐富,能夠迅速的找到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快速的 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考慮到高額課時費所帶來的成本壓力,許多培訓機構往往只是聘請幾個有名的教 師作為其名譽教師,而真正從事教學的往往是一些兼職老師,并非專業的教師。聘請 的老師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專業化和職業化素質不高。有部分經營者本身從事過教育, 雖然他們了解教育的規律性和特點,但是由于他們從事培訓的目的只是為了迅速地贏 利,利潤是他們所考慮的首要因素,眼光短淺加上急功近利的心態導致他們對教學質 量的輕視。許多培訓機構聘請的是一些在校學生,他們根本沒有經過任何的教學培訓 也并非具備真正的專業知識背景,教學的經驗少,有的甚至從未實施過真正的教學, 教學質量更加難以保證。 2.5有關教育部門的監管情況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修改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決定備 受關注。新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可以自主選擇設立非營利性或者營 利性民辦學校,但是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新法將從2017年9月 1日起施行。
修改后的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舉辦者不得取得辦學收益, 學校的辦學結余全部用于辦學;營利性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可以取得辦學收益,學校的辦 學結余依照公司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理。
在收費方面,新法規定,民辦學校收取費用的項目和標準根據辦學成本、市場需 求等因素確定,向社會公示,并接受有關主管部門的監管。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收費具 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制定,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收費標準,實行市場調 節、由學校自主決定。
此外,民辦學校收取的費用應當主要用于教學活動、改善辦學條件和保障職工待遇。
新法還規定,在新法實施前設立的民辦學校,選擇登記為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 根據依照新法修改后的學校章程繼續辦學,終止時,民辦學校的財產依照本法規定進 行清償后有剩余的,根據出資者的申請,綜合考慮在本決定施行前的出資、取得合理 回報的情況以及辦學效益等因素,給予出資者相應的補償或者獎勵,其余財產繼續用 于非營利性學校辦學;選擇登記為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應當進行財務清算,依法明確財 產權屬,并繳納相關稅費,重新登記,繼續辦學。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 定。
以往的民辦校外培訓機構主要由民政部門登記注冊教育部門監管,隨著《教育法》 及《民辦教育促進法》等相關法律的修改完善之后賦予民辦校外培訓機構新的企業化 定位,使其脫離了學校教育領域進入了工商部門監管舞臺,那么工商部門就要依據法 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和國家標準切實履行監管職責,對無證辦學、超范圍辦學、收費退 費不規范、虛假廣告宣傳等違法行為嚴加查處。
第3章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前文通過對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的現狀研究,筆者認識到,雖然這些校外機構在 推動教育工作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正如馬克思所言的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中 小學校外培訓機構現行狀況中所面臨的問題同樣也嚴重制約著教育工作的快速發展。 長此以往,將會給我國教育工作的改革轉型帶來很大的阻礙。
3.1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問題
從部分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的現狀來看,培訓機構在教學質量、教學環境、師資 力量、課程設施、機構管理等方面存在著共性的問題。而發現問題是正確解決問題的 前置條件,為此,筆者將從以下五大方面進行詳細論述。
3.1.1教學質量不高,師資缺乏職業素養
教學質量是一個培訓機構長效發展的生命線,是培訓機構發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 主題。而教學質量的主要載體則在于培訓講師的知識水平、專業能力和教學素質,同 時這三個因素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直接要件,是保證培訓機構教學質量的關鍵。一個 培訓機構的講師應該對所負責課程的專業知識有深刻的理解、對與課程相關的信息有 全面的認識、對專業授課技巧有準確的把握,同時,這也是講師應該具備的基本職業 素質。此外,除了具備基本的職業素質之外,培訓講師還應該掌握獨特的、科學的教 學方法和與之相關的把控整個教學過程、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等的職業素養。
然而在對中小學校外的培訓機構的調查研究中筆者發現,許多培訓機構的講師都 是從剛畢業的學生中招聘過來,教學經驗缺乏,雖然機構也引進來一些具有幾十年教 師經驗的教師,但大多都是退休后的老教師,教學理念比較陳舊。在對接受培訓的一 些中小學生的走訪中,畢業也發現許多學生對講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方式并不滿意, 甚至有些學生認為講師的教學質量根本不能夠滿足自己參加培訓的要求。同時,筆者 在對培訓機構的旁聽中也了解到,培訓機構中大部分講師的教學方式十分陳舊,還停 留在二十世紀前的所謂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生硬的教學過程并不能激發學生的 學習興趣,而且講師中也存在“磨洋工”的現象,在講過過程中不僅沒有激情而且也 缺乏對學生的耐心。在對學生的輔導中,學生提問問題,老師也只是簡單地講解,并 沒有系統的流程和步驟,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比較多,而且大部分時間學生都處于自學 和自己練習的狀態,講師“逃課”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學生有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全 面的解答,不僅磨滅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反而讓學生對學習和參加校外培訓產生 排斥心理。
除此之外,筆者自調查比較中也發現,公立或民辦學校的教師與培訓機構的講師 的職業素養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公立或民辦學校的教師一般都將自己的職業生涯看作 一種事業,有著“桃李滿天下”、“蠟炬成灰淚始干”的人生抱負和社會責任。而培 訓機構的講師則多是把教學培訓僅看作成一份工作,缺乏事業心和責任感。同時,雖 然國家已經明令禁止公辦老師在校外培訓機構任職的行為,由于培訓機構的教學時間 相對的寬松、自由以及利益誘惑,也吸引了不少學校老師來培訓機構兼職,有的甚至 兼任了幾個培訓機構的講師,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不利于公辦教學,一個人能力的有限 性也會制約作用的發揮,不利于校外培訓機構的長效發展。
3.1.2教學課程特色僵化,內容設置不科學
辦學特色是一個機構長效發展的驅動力,是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靈魂所在。事實 證明,培訓機構的特色建設并不在于表現出的各種特色形式,而在于培訓課程所內生 的影響力和效能,在于課程內容在滿足學生對知識需求而產生的巨大力量。可以這樣 說,鮮明的課程設置決定著培訓機構的戰略發展和相應制度規范的制定,同時也決定 著培訓效果的提升和機構發展的速度,影響著培訓機構內部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的 開發。因此,以鮮明的課程特色,科學的內容是校外培訓機構工作的重中之重。
科學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安排應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以滿足 “消費者”(學生)的內在需求為目標,依據“生產者”(培訓機構)所具備的內外 環境和師資情況進行全面、系統、科學的安排和設置。然而,筆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當 前的許多培訓機構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忽略了“消費者”(學生)的中心需求,而是 以現有的“教師”為中心來開設課程,講師能講什么方面的課就設置什么樣的課程, 課程內容單一,課程設置不夠靈活。
對于像新東方這樣的大型培訓機構,因為機構建設相對完善,相對的教學資源和 師資力量也比較雄厚,課程體系也比較健全,每個學科、層級的課程都比較有特色, 內容設置也比較科學,能夠對滿足學生及家長的需求。而許多校外培訓機構由于規模 比較小、師資力量比較弱,對于課程設置并名優戰略的規劃,品牌意識也不強,甚至 有些機構是由幾個或少數大學生利用假期時間來進行的短期培訓。因此,對類似這些 機構而言,課程設置并沒有考慮到受教者的實際需要,大多時候他們是根據學生的年 齡結構來劃分班級的,甚至有些機構為了節約資源能在一個班級分配不同年齡段的學 生,這樣的課程安排是的教學內容根本就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這樣一來,學生寧 愿選擇多花錢去選取“一對一”的培訓機構,也不愿意參加“小班”培訓。這種按年 齡劃分班級、安排課程的辦學方式,不僅與學生的知識結構不符,也與學生的心理特 征不符,容易讓中小學生產生排斥心理,從而根本上影響中小學生教育的效果。
此外,筆者在調查中也發現,大多數培訓機構也缺乏課程開發的意識,在沒有設 置專門的開發部門的同時也沒有聘用專業的教學研發人員,課程內容往往很隨意,沒 有經過全面的市場調查和科學細致的研究。雖然有些培訓機構在招生過程中宣傳機構 有著專業的培訓教材和一套科學的培訓體系,也認為機構有公立學校或其他培訓機構 所不具備的特色和優勢。經許多學生、家長反映,機構的宣傳大多流于形式,許多特 色也僅是“紙上談兵”,并沒有突出的特色和內容。例如,一些文教類培訓機構是在 國家發布的教育教材基礎上的簡單加工、制作進行“填鴨式”教學,或者有些機構通 過搜集其他地區考試試卷來讓學生們進行學習,說是自己的特色;有些科教類培訓機 構則完全不顧學生所處的成長階段,為了提到學生的參賽能力,出些偏題、難題來讓 學生攻克,給學生制造緊張的氛圍,這容易加大中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形成緊張心理, 不利于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3.1.3教學條件簡陋,校園文化氛圍不濃
對培訓機構的“雙重身份”式的管理決定了培訓機構的雙重屬性。一種是以市場 調節為主要手段管理,此時,培訓機構扮演的是“經濟人”的角色,以追求利益最大 化為主要目標;另一種則是以政府監管為主要手段的管理,培訓機構扮演的則是“社 會人”的角色,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特質,在輸出“準公共物品”的同時承擔應具有的 社會責任。因此,培訓機構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要承擔起為國家培養人才的“第二 校園”的義務。所謂的“校園”是指能夠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形成提供穩定的環 境,從而營造氛圍將思想植根于學生意識之中的相對封閉的場所。培訓機構的基礎設 施環境不僅能夠影響學生的心理和行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培訓的質量。可以 這么說,良好的基礎設置環境不能能夠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而且能夠加快學 生的知識接受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是培訓機構長效發展的物質基礎。
然而,從筆者走訪蔡甸區的一些培訓機構來看,他們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 很少,僅有少數機構教室安裝了空調,擺放了整齊的桌椅、投影儀、電腦、展臺能先 進的教學器材,多數培訓機構的基礎設施條件令人堪憂,甚至有些還存在安全隱患。 許多培訓機構并沒有意識到教學條件與教學質量的影響程度。正如在訪談中一家培訓 機構的負責人所說“對于一些小型培訓機構來說,為了節省成本,只能能省就省,為 了最大化利用空間,他們是不會考慮培訓環境給學員帶來的心理和身體影響的。”例 如,在筆者走訪的培訓機構中,有一家是用民房改裝成的培訓教室。走進教室一股霉 變的味道撲鼻而來,為了避開噪音,教室四周的窗戶都緊緊慣著,室內環境封閉且不 通風,衛生條件極差,幾十名小朋友圍擠在這間小小教室里。另外還有一家培訓機構 采用的是一對一的教學方式。為了將住宅改裝成教室,這家機構將每一個房間又進行 了分割,教室面積小到進可以放進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在里面會覺得壓抑,天氣熱的 情況下,體質弱的學生很容易中暑。
據了解,這些培訓機構多數是以個人的名義招生的,只在寒暑假招生,培訓的講 師也都是臨時招來的,培訓教室要么設在臨時租用的居民住宅,要么設在廢舊無人使 用的廠房里,基礎設施條件根本無法保證,更別說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了。借用司徒 沃特?布爾其(StewartC. Purkey)以及馬歇爾?史密斯(MarshallS. Smith)的研究 結論說明,“學生不可能在嘈雜、容易分心又或者是在不安全的環境中學有所成的”。 因此,筆者認為完善的教學條件,良好的教學氛圍是保證培訓機構質量的堅實基礎。
3.1.4機構管理粗疏,運營規范化欠佳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認為“科學的管理在于質量的研究,確定具體的操作流程和動 作標準,規范勞動時間,完善操作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與之想適應,科學的管 理方式和質量研究也是影響培訓機構長效發展的關鍵因素。從目前的調查分析中可以 看出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在管理和營運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規章制度不夠完善。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筆者通過走訪、調查 發現,許多培訓機構并沒有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對講師和學生的研究比較粗疏。比 如說,對講師而言,只要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課程任務就算過關,并沒有對授課 過程進行監督管理,同時也不存在內部評估和激勵,講師們之間也沒有合作與互動。 對學生而言,培訓機構也沒有制定學員管理規范,他們認為學生只要能夠按時參加培 訓,安靜聽講,守規守距就可以。
管理過度商業化。一個教育培訓機構它要生存就要盈利,既然要盈利,那么, 它通常會選擇最快的方式就是廣招學員,在招學員上投入太多,在成本有限的情況下, 其他投入當然就相應減少了,同時,老師的招生指標壓力也會比較大,如果老師把心 思花在怎么招到學生上,那有可能花在教育教學質量的思考和對家長服務方面的精力 也會減少。對家長和學生而言,就會產生信任危機。
營運能力欠佳。筆者認為,培訓機構之所以越來越多,這與它釆用市場化的 運營方式有這必要聯系。既然是在市場環境下生存,那么良好的市場運營能力,則是 培訓機構生存發展的關鍵。然而,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有著另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沒 有健全的經營管理方式。這主要表現在幾點,一是市場競爭能力弱,有些培訓機構雖 然有先進的設備,良好的環境,但缺乏良好的人才引進和市場宣傳策略;二是改革能 力差。當有些培訓機構出現問題是,不能夠正視問題,積極解決,無法適應市場發展, 從而被市場所淘汰;三是缺乏有效戰略規劃。當組織與市場脫節的時候,則是組織停 滯不前的時候。從調查中可見,許多培訓機構并沒有規劃意識,總是謀求短期的利益, 沒有結合市場需求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和完善的教學內容,更沒有結合學生的個性特 點制定專門的培訓計劃,“走大流”、“一刀切”管理方式,不利于培訓機構的有效 發展。
3.1.5競爭秩序紊亂,機構類型雜多
近些年,校外培訓機構之所越來越多,一方面是由于為中小學培訓可以說是“暴 利行業”,從校外中小學培訓機構在整個教育市場中所占有的大比例份額,可以看出 該行業是投資者爭相參與的熱門行業;另一方面,市場準入門檻過低也是培訓機構雨 后春筍般成長起來的主要原因。許多培訓機構鉆市場監管、準入的空子,利用一間房 子、幾名老師就去招生、去辦學。整個教育市場呈現出監管不嚴,想搞培訓就搞培訓 的景象。可以說,整個培訓市場的秩序是混亂的,培訓機構的質量參差不齊,導致整 個中下學培訓市場的教育質量下降。
正因為培訓市場的秩序是雜亂的,也就有了市場中培訓機構亂定價、收費標準不一的問題。不像對公立或民辦高校的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在申請營業執照時并沒有對 課時費設立統一的標準,甚至有些培訓機構屬于“黑市”經營,并沒有申請營業執照, 收費標準更是隨意制定的。這對于大部分學生家長來說,如何去判斷培訓機構的資質 以及收費標準是否合理是個很難的問題。另外,中國人的劣根性就在于貪圖小便宜, 許多培訓機構正是利用打折、返點等方式來吸引學生家長的眼球。調查中了解到,有 些中小學生的家長在選取培訓機構是價格確實是其對比的一個主要因素。例如,在蔡 甸區部分培訓機構的宣傳單頁上,不同的課時對應著不同的價位,并且多課時的均價 要比少課時的均價優惠的多,許多家長在選擇上就會偏向于多課時,但他們不清楚的 是雖然課時多少不同,但最終孩子接受的教育內容是沒有偏差的。
培訓機構除了收費標準不一大打價格戰以外,還存在著虛假宣傳、惡性競爭的行 為。在小區樓道里、宣傳欄、小區門口隨處可見培訓機構張貼的宣傳廣告。宣傳內容 除了吹捧價格優勢之外,多打的是經典案例牌。比如說某今年考上重點學校的學生是 接受他們一個月的魔鬼訓練從成績中等提上來的。又比如說,有些培訓機構打著所謂 的“名師指導”的旗號進行宣傳,宣稱自己培訓機構的老師都是專職教師,有著豐富 的教學經驗,會使學生成績提高云云。經過多方了解,許多名師其實名不副實。這對 于急于提高孩子成績的學生家長來說是無法判斷,即使知道上當受騙也無計可施。類 似這樣的案例在各大媒體上曝光很多,最終這些機構面臨的結果是也可想而知。
雖然政府、行業協會、社會公眾以及培訓機構自身采取了一些措施來避免惡性競 爭,但是這幾個主體之間的聯系尚不密切,尚未形成合作體系。培訓機構自身采取的 措施多事為了保障機構的利益,比如采取內部評估的形式,避免講師本身的名不符實, 但是并沒有從機構本身進行改革,從而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上述現象。政府機構雖然也 指定了一些法律規范作為監督手段進行控制,但是成熟的規范條例并不多,適應性也 不強,檢查力度也不夠,在審批過程中也不能做到有效監督。社會公眾和各大媒體也 相續做了一些監督,但是群眾反映力度和媒體曝光度并不高,致使許多違法的培訓機 構依然很多。
3.2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問題的原因分析
如前文所述,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工作正如火如荼的開展,各種類型的培訓機構 也層出不窮。但是在培訓機構的迅速發展過程中一些共性的問題制約著培訓機構的長 效發展。進行問題的原因分析,有利于正確、有效的解決或規避問題。筆者將從培訓 機構自身、政府、社會等方面進行剖析。
3.2.1機構定位不明,重利益輕質量
眾所周知,我國的培訓機構市場起步比較晚,發展也尚不成熟,對于培訓機構的 定位也不是十分明朗。從整體上來將,培訓機構存在著多頭審批的現象。從已有的營 業執照來看,有的培訓機構是由勞動與社會保障機構批復的,有的則是有教育機構審 批的,甚至有的是由工商管理部門直接批的。這樣一方面是降低了教育管理部門對培 訓機構的監察權,另一方面使得培訓機構自身無法明確的定位。培訓機構一方面憑借 生源來獲取自身的利益,另一方培訓的大多數都還是學生,這樣以來培訓機構既屬于 第三產業的服務業,又具有一定的公益特質——教育性,因此培訓機構是由工商管理 部門管理還是由教育機構管理并不能做出準確的判定。此外,培訓機構目標是利益最 大化,面向的對象又是人,所以培訓機構運營過程中還存在收費問題、安全問題等。 許多培訓機構都打著已為學生服務為中心來招攬生源,但是最主要的目標還是商業的, 為了謀取更多的利益,社會責任感并沒有體現出來。在蔡甸區到處可見的都是私立的 培訓機構,幾乎沒有公立的培訓機構,因此這也機構常常會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學 生的培訓質量,基礎設施環境的建設方面投入的精力比較少。
面向學生的培訓工作可以看作是我國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機構應該秉承“傳道, 授業,解惑”的精神,堅持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服務,堅持信用原則,堅持機構發展的 根本。然而,相對于公立學校提供的服務是純公共物品來講,培訓機構提供的則是私 人物品。純公共物品從自由的屬性來看是任何人可以不減少其他人對它的享有來享有 公共物品的,公共物品的使用上并不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而私人物品則具有明顯的 競爭性和排他性。對于利益的追求使得培訓機構很難在利潤和社會責任之間平衡,不 能夠把提高培訓質量作為培訓機構最終目標。反而,培訓機構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 不斷地減少成本,是的培訓的最終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
此外,培訓機構在師資配置和課程設置方面的行為都是重利益輕質量的表現。培 新機構的講師來源可以說比較寬泛。既有聘請來的退休老師,又有從學校請的兼職教 師,此外還包括從社會上招聘的講師。一般情況下,退休教師和社會上招聘的老師屬 于專職講師,能夠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培訓當中,但培訓機構需要對他們的工作負責, 承擔他們的所有工資及費用。而從學校聘用的兼職老師則比較靈活,所需的費用也相 對較低,此外這些老師還能夠為培訓機構招攬一些生源。因此培訓機構比較傾向對使 用兼職老師。但是,兼職老師最大的不足就在于他們不能夠將所有的工作精力頭投入 到培訓當中,多數情況下提供的課程服務都是有限的,而且兼職老師的流動性也比較 大。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培訓機構的整體質量。
另外,科學的課程設計是建立在對市場的全面調查和分析以及對學生個性特征進 行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培訓機構只有了解每個參與培訓的學生的個性特點,才能夠做 出適當的內容設計。然而,這些前期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以及財力。許多培訓機 構為了節約成本,往往利用內部講師進行研討,閉門造車,制定出一套培訓方案。又 或者有些培訓機構直接照抄照搬其他機構宣傳單頁上的培訓課程,但在實際執行的過 程中并沒有嚴格按照課程設計進行,或者培訓的內容與宣傳的內容不符。綜上來看, 培訓機構在師資選擇、課程設置以及基礎設施方面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受到成本的制約。
基礎配套的完善,師資力量的壯大,機構的管理等等這些都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撐,這 些也往往制約著機構的有效發展。
3.2.2法律規范不健全,非法行為管制力度不夠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高質量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同時,從 古至今,大家都對教育工作有著崇高的敬意和期待,也希望通過教育工作培養出更多 人的人才和棟梁。而對于培訓機構,也是在這種市場需求下運營而生。但是作為企業 人,培訓機構天然具有雙重屬性,決定了培訓機構必須要擇市場化的運營方式。在這 個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一但培訓機構在經濟效益和社會責任兩者之間達不到雙贏, 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教育工作的發展,同事也會給教育市場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然而,我國的教育培訓興起的時間比較晚,目前國內在教育工作方面并沒有形成 成熟的制度保障體系,用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的法律規范更是少之甚少。細數可見, 國家對民辦教育的制度約束僅有兩種法律條例,一是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法律,一是 基本的實施條例,但是仔細研讀可以發現,這兩部法律規范內容多是對具有學歷的民 辦教育的約束,對校外的培訓機構約束的較少。針對性不強,約束能力比較弱。而武 漢市蔡甸區關于教育培訓方面的法律法規就更少。查閱相關信息公開的資料可知,蔡 甸區教育局2010年才設立,目前還處于起步期、建設期,相關法律法規還沒有建立起 來,具體的監管作用還未發揮,主要工作還是對上級命令的執行。而且對地方教育的 管理并沒有明確區分民辦學校和培訓機構。因此,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已有政策的 針對性不強,促使許多小型培訓機構鉆法律空子,肆意斂財,虛假宣傳,經營管理不 當。可以說,法律法規不完善是導致許多校外培訓機構不規范經營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對于社會舉報和媒體曝光的培訓機構懲罰措施不夠 規范,甚至有些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玩忽職守,收受賄賂,不能夠嚴厲打擊違法 行為,導致類似有違法行為的培新機構經常出現,擾亂了教育秩序,不利于中學校生 健康成長。因此,基于法律制度的執行能力也是影響培訓機構規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