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技巧
模板資源
精華論文
一、前言語言的本質就是利用特定的組合表達特定的含義,從而傳達一定的思想和情感。無論是在口語交際還是書面表達中,語言所擔任的角色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語言發起者通過語音或者文字為媒介向語言接收者傳達一種或幾種特定的意思。無論是第一語言還是第二語言,寫作部分都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它不僅體現了語言最基本的功能,而且考察了語言學習者對語言的駕馭能力。而作為以英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來說,在學習寫作和進行寫作實踐的時候面臨的不僅僅是詞匯、語法以及篇章建構的問題,更多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認知方式、思維模式帶來的文化差異問題。因此,只有在剖析英漢寫作的具體差異之后,才能在對外漢語寫作教學中避免母語思維來帶的負遷移。
二、中英寫作過程中常見的差異性1. 詞匯層面的不同寫作就是運用詞匯的過程,在一定的語境下同一個詞匯可能會具有不同的含義,如果不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就算理解了詞匯本身的含義也會在使用的過程中產生錯誤。除此之外,當學生還不能用目的語的思維去構建文章的時候,必定會借助于本國語言,因此從生成句子到翻譯出目的語的過程中,選擇詞匯的時候常常會面臨很多的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作為學生第一語言的信號系統和漢語的信號系統之間的轉換不熟練,外國學生在把用母語思維的內容寫成漢字時,有一個轉譯和轉換的過程,學生積累不足的情況下就很難去自如地進行轉換[1]。
( 1) 詞匯在文化意義層面的差異性在中英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很多文化的痕跡就會遺留在人們的對話中,最終形成書面語產生于詞匯中。詞匯常常會反映出其中的差異,比如“貓頭鷹”這一簡單的名詞,如果撇開文化因素,所有人對于貓頭鷹形象的理解應當對應同樣的事物。可是一旦將文化因素考慮在內,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這時候的貓頭鷹成為了被描寫的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貓頭鷹在中國人眼中是不吉利的,預示著死亡。而在西方人眼中,貓頭鷹代表聰明和智慧。《哈利波特》中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貓頭鷹,它們是魔法師的信使,幫助人們傳遞信息,這充分說明了貓頭鷹在西方人眼中是智慧的象征。因此,在英文寫作的工程中,將貓頭鷹作為描寫對象或者喻體時,多是夸贊的意味。中國人則更多用貓頭鷹來描寫不祥之兆,恨不得避而遠之。雖然這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文化因素造成的詞匯使用問題的確對漢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 2) 一對多、多對一詞匯翻譯造成的差異性英漢寫作過程中,都會出現大詞和小詞的使用,而它們的使用時機是否恰當往往需要一定的積累才能熟練掌握。例如,“visit”這個單詞,一般所使用的意思是拜訪,而在英語的使用中,“visit”的意思是很廣泛的,既可以用于個人游覽拜訪,也可用于政治會面會談,這就加大了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對漢語學習的難度。再例如,漢語中的“打”字用法極其廣泛,可以說“打人”、“打球”、“打毛衣”、“打井”、“打電話”,同一個“打”字,在英語中分別對應hit、play、knit、drill、give,同一個漢字多達幾十種的用法雖然在使用上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卻讓理解的難度大大增加,也會造成教學中的一些問題。
2. 句式層面的不同平穩流暢的句子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篇文章的好壞,而構成句子的方式則更能體現文化和思維的差異。漢語是意合的語言,結構比較松散,不會有太多長難句。而英語是形合的語言,有各種各樣的從句類型,結構很緊湊,需要許多連詞來銜接文章。這充分說明了語言的學習過程就是思維轉換的過程,在具體的語言學習過程中,思維轉換的過程就給教學增加了難度。
3. 思維方式的差異一篇優秀的文章除了優美流暢的句子,還需要恰當的行文方式。在寫作過程中,中文寫作和英文寫作存在著思維上的差異,造成了互相之間理解上的困難。中文寫作總是把最重要的結論或者觀點放到文章最后,通過層層鋪墊來升華主旨,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屬于環式思維,它注重歸納和整體認識[2]。而英文寫作更喜歡開門見山,開始就提出自己的觀點,再用后續的篇幅層層剖析,這樣文章就更具有邏輯上的說服力,這也是英語閱讀中“連貫性原則”和“一致性原則”的由來。
三、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的啟示1. 輸入一定的文化知識就如上文中所提到的詞匯差異,學生拿捏不準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不知道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什么不同的寓意。但是這么多有文化意義的詞匯要一次性全部灌輸給學生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寫作老師可以把詞匯差異的典型列舉出來,然后加入一定的文化背景闡述即可。在眾多的文化導入的教學方式中,文化對比分析是課堂文化輸入的主要形式之一。這種方法也被許多研究用來揭示語素或者語用層面上的不同文化內涵[3]。通過這一方法不但可以培養學生自動養成在寫作前提前思考文化差異的習慣,而且還能夠讓學生自主地去構建對外漢語寫作的框架。
2. 打開自身的思維方式無論是在英語寫作還是漢語寫作中都會存在思維定式的情況,無論是從題目還是內容來看都很千篇一律。比如在英語寫作中學生在第一段和結尾段都喜歡用一些所謂的固定模板,這種模式的后果就是喪失掉寫作創新能力,思維總是關在盒子里,就無法創造出生動有趣的文章。在漢語寫作中這樣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從小學生的寫作題目來看翻來覆去就是“最讓我難忘的一件事”“我的老師”“我的家鄉”這一類的常見文章,而且內容構造都是中規中矩,緊緊圍繞著老師指導的如何寫人記事寫景的套路來創作文章。從而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中英寫作中都會存在思維定式的情況,所以在對外漢語寫作教學這一重新培養學習者思維模式的過程中就更應該讓學生打破常規,真正地去創作文章。
在這一環節,可以以布魯納的“發現學習論”為依據。這一理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去發現和探索知識而不是毫無選擇的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4]。一個開放式的話題能夠讓學生發散思維,然后自己去創作自己的故事,編寫自己的故事結尾。比如,教師可以給他們一個發散性的語言片段,在一個咖啡館里一位女士要求退掉有蟲子的咖啡,但是為什么當服務員把另換的咖啡端上來的時候,她可以咬定這還是以前的咖啡。通過這樣的啟發性話題,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反饋。有的學生得出的結論是這位女士的唇印暴露了事情的真相,而有的學生會認為是有位好心的廚子良心上過不去于是把同事的缺德做法告知給了這位女士,也有的學生會認為這位女士之前加了糖在里面,所以一喝便知道咖啡沒有變。這些不同層面的答案既符合邏輯也帶有學生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認知方式,這樣的啟發式活動不僅可以彌補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的枯燥與乏味的缺陷,而且還可以讓學生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從而培養其創新的習慣和能力。
3. 轉換思維模式在讓學生了解到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思維模式之后,要讓學生多利用課余時間去了解漢語的文化背景,有意識地去吸入大量的漢語文化因子,然后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跨文化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讓他們多讀漢語原著,多看中文電影,最主要的是分析和感悟中文的邏輯思維,充分理解漢語句子表達的條理性和邏輯性,這樣才能發現英語思維與漢語思維具體的不同之處[5]。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給漢語學習者輸入大量的中國式思維的文章,讓他們更多地去接觸地道的表達方式以及最新的寫作形式,從而成為寫作的累積素材。
四、結論總的來說,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時候教師不可以一味地強調寫作模板和寫作的格式,要更多地考慮不同文化的具體差異。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英在寫作中的思維差異及其對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的啟示,以求能夠為對外漢語教師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提供一定的依據。但是要推進對外漢語寫作教學,還應豐富、加強其相關方面的研究,逐步構建起一個系統化的研究框架,力求形成整體發展與各個局部問題深入探討之間的良性循環[6]。
參考文獻:
[1] 徐子亮. 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
[2] 張惠寧. 中英思維方式的差異與英語語言認知[J]. 河池學院學報,2011. 6.
[3] 陳映戎. 對外漢語文化教學: 策略與形式[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 10.
[4] 朱峰. 布魯納發現學習論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8. 6.
[5] 聶之涵. 中英思維差異對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影響[J]. 現代交際,2015. 7.
[6] 羅青松. 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研究述評[J]. 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