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技巧
模板資源
由于剽竊他人成果在認定中的困難,所以學術界出現了 “重復率” 這一概念,也有稱 “總文字復制比”。這一概念是指,一篇論文中,與他人已發表科研成果的文字重復比例。不同的 “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其基本的工作方式就是將被檢測論文與數據庫中所有文獻進行對比,找出重復文字所占比例。同時,這類系統還可以根據一般的學術規范,區分重復文字是否標明引用,以及是否引用了作者本人已發表文獻情況 ( 學位論文代寫,尤其是高水平博士學位論文代寫,學位申請人往往有很多前期科研成果發表,這些成果一般會被作者整合進自己的學位論文當中,而這種行為在大多數學位授予單位都是給予鼓勵的) 。借助于這類系統,在學位論文是否剽竊抄襲的判定中,確實有了比較嚴謹客觀的數據支撐,對于學位授予單位而言,也更容易制定相應的論文不端行為標準。可以說,“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 的應用,極大方便了學位論文過程管理工作,對于學術不端行為起到了較好的控制作用。
雖然 “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 從技術上實現了對論文重復率的檢測,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剽竊他人作品和學術成果的判定問題。文字重復率這種指標的出現,本身就意味著即便論文中與他人成果相同的字句可以完全辨別,事實清楚,但是是否構成抄襲,還是要通過文字重復的程度來進行判斷。很多學位授予單位均規定了文字重復的臨界值,即超出這一臨界值即為抄襲,具體的標準大體設定在 5%至 20% 之間,而這種設定基本沒有任何科學的理由,多為學位授予單位之間互相借鑒產生的結果。“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 本身,也存在著一些人工智能難以解決的問題,并由此可能造成一些檢測中的漏洞。總的來說,系統檢測的困境主要有: 一,在國家政策層面并沒有規定以哪一個數據庫為依據來計算論文的重復率,而從政策制定的角度,也不可能作出這樣的規定; 二,文字重復率達到哪一個標準就可以認定為學術不端,亦沒有任何國家政策依據; 三,符合學術規范的較多地引用他人成果原文,造成文字重復率較高,在學術不端檢測中應做何種性質認定,也無法作出明確判斷; 四,部分學位申請人為強行通過不端行為檢測,以文字轉為圖片、改變文字順序等 “技術手段” 修改論文; 五,系統對于圖片、表格、公式等的識別能力不足。
正是由于有這些困境的存在,所以使用 “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 控制抄襲行為,其權威性也并不能得到完全的認可。在學位授予單位的實際使用中,也往往輔助以其他不端行為判定手段。而且,學位論文代寫的研究領域千差萬別,一個硬性的重復率指標是否對所有研究領域均適用,也是存在極大爭議的問題。有些報道已經指出,這類檢測系統對于文科生的影響較大, 而理科生則基本不受影響。[2]p46 對于文科生、尤其是文史類專業而言,好的學位論文基本建立在大量掌握前人著述的基礎上而完成,論文中的每一個觀點均應援引前人成果,須有充足的文獻材料支撐,那么可想而知,其文字重復率必然較高。而理科生、工科生論文涉及大量公式、圖表以及實驗數據,這些內容本身即具有較高原創性,而系統加測又往往無法識別,那么重復率指標自然較為理想。理論上說,不同的學科類別應設置不同的重復率指標,但對于學科較為齊全的綜合類大學而言,同一學校設置不同的重復率指標又有政策不公正之嫌,所以又不得不采取 “一刀切” 式的政策。 “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 亦難以僅憑其本身就解決學術造假行為的判定問題。
熱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