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技巧
模板資源
科技水平日新月異,教學和學校管理的網絡自 動化水平也逐步提高,代寫學位論文評審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環節,它是研究生學習生涯的總結,更是其學術能力和個人成就的檢驗,可以考察學生在校期間在導師的指導下所達到的學術高度。因此,對高校學位論文評價過程和方法進行適當的改進和優化,不但能節省大量教育資源、提升教學評估效率,還可以使學校及相關教育決策部門獲得更科學準確的評估結果。近年來,基于. NET 的研發技術在各動態網站、評估與管理系統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汪捷[1] 等設 計的實驗室管理系統是運用. NET 技術開發系統的典型案例,.NET 開發平臺在該系統的成功應用,充分體現了其簡易、高效和靈活的優點。陳富春[2]介 紹了煙草專賣領域網絡化管理的一個實際系統,該系統以 ASP.NET 結合 ADO.NET 的網絡開發技術為基礎,使用 SQL Server2000 作為后臺數據庫,因此開發簡捷、安全性好,而且極大地減少了工作量。楊蓓虹[3]等描述了一款以. NET 的 B / S 技術為基礎的協 作網管理信息系統,該小型交互式 Web 管理信息系統不僅提供了便于用戶交互的操作界面,還可實現根據權限的檢索、評論和交流等功能。也有不少學者做了有關學位論文評審的研究,如魏愛民[4]運用 動態模糊理論,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進行單值化處理,根據各個指標之間不同的依賴程度,設計并實現了一種教育評估方法。何剛[5] 則根據博士論文評審 系統結構,研究各要素間的聯系,最后運用解釋結構模型方法得到合理的系統關系結構。
綜上所述,現在計算機網絡已遍及世界,迫切需要可以對學位論文評審過程進行有效管理的網上論文評審系統,并創立一個對過程和目標進行評價的完整體系,提高學位論文評估效率,最大程度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科學的學位論文評估系統。
1 系統需求及系統分析
1.1 需求分析
在調查了一些高等院校的畢業生論文評估工作流程和要求后,以下幾種功能是論文評估體系應該具有的。
( 1) 身份驗證: 認證用戶身份,避免未經授權的用戶非法侵入;
( 2) 權限控制: 合理分配權限,不同用戶在所屬權限內訪問有限的頁面;
( 3) 論文提交: 學生提交論文須通過合法的賬號和密碼進入對應的個人系統;
( 4) 專家評審: 評審專家在系統中輸入自己的帳號和密碼,要按照學位論文評閱標準對論文所反映的各個方面進行打分,同時還須填寫、提交對論文的審稿意見;
( 5) 成績查詢: 在論文被評閱后,學生能夠通過個人系統查詢論文評估結果;
( 6) 在線幫助: 用戶使用該系統時可以及時的咨詢在使用時碰到的問題;
( 7) 公告管理: 為了讓用戶能盡快熟悉,作為系統的管理者,管理員可以在系統中發布與論文評估過程相關的公告和動態;
( 8) 匯總統計: 為了方便學校及相關部門進行決策,可以通過系統對論文評估情況進行匯總。
1.2 相關技術分析
使用.NET 作為系統研發平臺,ASP.NET 作為服務器端的研發工具,用能與強大的 SQL Server 2005無縫連接的 ADO.NET 進行數據訪問。
( 1) .NET 是一個系統服務和編程平臺,由微軟公司發布,它包括了所有操作系統上的軟件開發層,提供了一個統一的、跨語言的環境用來實現編程,使系統研發在 Internet 環境中變得簡單。
( 2) ASP.NET( Active Server Pages) 是為了滿足網絡時代需求,由微軟公司提出的一個統一的 Web開發模式,該模型是動態網頁技術最為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 3) ADO. NET 名字起源于 ADO( ActiveX Data Object) ,是一組包含在. NET 框架中的類庫,具有.NET框架的所有特性,用于在.NET 應用軟件和數據存儲之間進行通信。
2 系統總體設計
2.1 系統結構設計
設計的論文評審系統結構如圖 1 所示。包括登錄控制、數據導入、數據維護、報表打印和交流等部分,設計了學生、專家、管理員三種用戶角色,包含個人信息、論文信息、評級指標和系統參數等數據。
圖 1 系統功能結構圖
1.1 系統數據庫設計
明確了系統的基本功能、確定所需要存儲和處理的數據后,建立包含學生基本信息表( Students) 、論文表( Papers) 等在內的數據表,然后根據數據間的關系建立數據庫系統,如圖 2 所示,使得數據存儲具有完整和一致性,盡量提高相關數據處理的效率。
1.1 一次評審設計
由于論文評審時存在多個評價標準,評價角度也各不相同,這就使得論文評審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單個專家的評審結論往往會因為專家個體的特殊性而使評審結果的可靠性降低,只有當多位評審專家共同參與論文的評審工作,才能克服這個問題,同時也能降低評審過程的評判隨意性,使得評審結果更加客觀可靠。因此,在一次評審過程中,采用 D - S證據理論,該理論旨在降低單個專家評審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把多位專家的評審意見融為一體。
D- S 證據理論也叫證據推理理論( evidential reasoning approach for information fusion) ,最先由美國哈佛大學數學家 A. P. Dempster 提出,G. Shafer 在前人基礎上對該理論進行了深入探究,又將信任函數的相關理念引入證據推理理論,終于形成了一套完整詳實的用于解決推理過程中不確定性的方法理論,他于 1976 年出版的《證據的數學理論》( A Math- ematical Theory of Evidence) 是D-S 證據理論成型的重要標志。
D-S 證據理論( DSTE) 的定義為: 一個識別框架
( 記為 Θ ) 是某一領域內以全部不相容為前提的集合,Θ 的一個子集是所有討論的命題,并定義了如下基本概率分配函數( BPAF) [6]:m: 2Θ → [ 0,1]
m2 ( C)
本系統中,我們確定識別框架為 Θ : [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即 Θ = [B1 ,B2 ,B3 ,B4 ,B5 ]。
( 1) 專家在填寫論文熟悉度時選擇: 很熟悉
當專家認為該代寫學位論文的某一項成績是優秀時,則這項成績是及格的可能性比較小,可以忽略,是優秀或良好可能性較大。當某項成績是不及格時,則為良好或者及格的可能性比較大,此時:
m [ Bn ] = 0.8,m [ Bn+1 ] = 0.2 或 m [ Bn-1 ] = 0.2
當評審專家認為該論文的某項成績為良好時,對應的成績是優秀或者中等。若某項成績為中等,則對應的成績可能是良好或者及格。若對應的成績為及格,則對應的成績可能是中等或者不及格。其它的成績檔次幾乎可以忽略。此時:
m [ Bn+ 1 ] = m [ Bn- 1 ] = 0.1
( 2) 專家在填寫論文熟悉度時選擇: 熟悉
當專家認為該學位論文的某一項成績是優秀時,則這項成績是中等的可能性比較小,可以省略。是優秀或及格可能性較大。當某項成績是不及格時,則為良好或者及格的可能性比較大。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專家對論文的熟悉程度不如上一種情況,則此時:
m [ Bn ] = 0.7,m [ Bn+1 ] = 0.3 或 m [ Bn-1 ] = 0.3
當論文某項的成績是良好、中等或及格,則該項
可能的成績分別是優秀或良好、良好或及格、中等或
不及格,其它的可能性就不大,這里忽略,此時:
m( φ) = 0
∑( A) = 1
AΘ
( 1)
m [ Bn ] = 0.7,m [ Bn+ 1 ] = m [ Bn- 1 ] = 0.15
( 3) 專家在填寫論文熟悉度時選擇: 一般
當專家認為,該學生論文的某一項成績是優秀
上式中,m 函數即為 mass 函數,m( A) >0 的值 稱為
焦點元素 ( Focal elements) 。
信任函數也稱信度函數( Belief Function) 。在
識別框架 Θ 上基于 BPA F 的信任函數定義為[7]:
時,則這項成績是中等的可能性比較小,可以省略。
是優秀或及格可能性較大。當某項成績是不及格時,則為良好或者及格的可能性比較大。由于評審專家對該學生論文不熟悉,所以此時:
m [ Bn ] = 0.6,m [ Bn+1 ] = 0.4 或 m [ Bn-1 ] = 0.4
當論文的某項成績是良好時,該項成績可能為
優秀或者中等; 若為中等則對應的成績應該是良好或及格; 若為及格則對應的成績可能是中等或者不及格。其它的可能性就不大,這里忽略不計。此時:
m [ Bn ] = 0.6,m [ Bn+ 1 ] = m [ Bn- 1 ] = 0.2
1.1 二次評審過程設計
在對論文網上第一次評審后,學生若質疑其評審結論,有可能申請二次評審。評審系統會對待測論文評審結果進行一致性檢驗,以進一步確定評審結果的可信性,只有當可信度低于預設閾值時,才認為該論文的評審結果存在不一致性,則判定為可接受二次評審。具體的實現方法是: 在收集專家們的評審結果后,將結論數據表轉化成秩次表,再計算肯德爾和諧系 數 ω ,最后做 χ2 檢驗。根據 χ2 值的顯著性檢驗情況來確定論文評審結果的可信度。
( 1) 第一步: 秩次化
轉化的基本原則: 等級( 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與秩次匹配排列,即最高秩次為 6,最低秩次為 1,等級相同時則取平均值。
( 2) 第二步: 計算 ω 和 χ2
肯德爾和諧系數法的一般計算方法是: 檢驗 n個評價者對 m 個待評對象結論一致性的漸變,公式如式( 5) [9]:
S
比較,當 χ2 < χ2 ( 5) 時,即 χ2 檢驗不具有顯著性,則認為這 3 位專家對學生論文所作的評審結果具有一致性,有較大的可信度,不具備二次評審所需的條件,則無法進行二次評審; 當χ2 > χ2 ( 5) 時,則評審結果可信度低,故可進行第二次評審。
2 系統實現
用戶系統共分為三類: 學生、專家和管理員系統。下面介紹該系統的典型模塊。
( 1) 基本信息管理模塊
該模塊用于管理和存儲學生和專家的各項信息,比如姓名、專業、聯系方式等; ( 2) 論文提交模塊用于畢業生提交論文,提交時須填寫論文題目、專業、關鍵詞、摘要等,還要上傳所要提交的論文; ( 3) 論文評審結果查詢等模塊顯示論文評審的結果。當學生查看了自己的論文評審結果后,若對自己的評審結果存在異議,點擊頁面下方的“申請二次評審”按鈕,可申請二次評審,但是,此時系統將首先對一次評審中 3 位專家的評審結果進行檢驗( 一致性檢驗) ,檢驗合格即認為一次評審結果有效,二次評審的請求可不予以受理。否則,可接受二次評審請求,然后系統將為這部分學生安排新一輪的評審,二次評審即為最終評審;
( 4) 論文評審等模塊
ω =
其中:
m( 1 /12) n2 ( m3 - m) - n∑T
i = 1
( 5)
該模塊可用于專家線上評審學生論文,網頁會根據專家的操作下載待評閱論文的相關信息,專家點擊“打開論文”,就可閱讀待審論文,若想知
m
S = ∑ ( Ri
i = 1
-
- R) 2 =
m
∑Ri
i = 1
2 - (
m
∑
i = 1
Ri )
2
/ m
( 6)
道論文評審的若干標準,點擊“評審標準”按鈕后,
即可查閱論文評審的相關標準; 專家須對所評審
論文的相關知識背景的熟悉程度進行選擇( 很熟
- m 悉 、 熟 悉 、 一 般 ) ,這 一 步 將 為 該 論 文 總 成 績 計 算 方
R = ( ∑Ri ) / m ( 7)
i = 1
r
法提供重要的根據。論文的相關評審共有 6 個項目,即: 選題意義、綜述和總結、難度與工作量、理
Ti =
∑
i = 1
( kj
3 - k ) /12 ( 8)
論知識、論文撰寫。評審人員可在優秀、良好、中
n 為專家的人數; m 為評價要素的個數; S 為 m
個被評對象秩的離差平方和; Ti 是第 i 個專家給出同樣分值以及調整值 ; kj 為同一專家分值中相同秩次( 第組) 的個數; r 為第 i 個專家分值中出現相同秩次的組數。同秩 次的組數。
χ2 = n( m - 1) ω ( 9)
由公式( 9) 計算 χ2 的值。
( 3) 第三步: 查 χ2 表
在本系統中取顯著性水平為 0.05,查 χ2 表,得出 χ2 ( m - 1) ,即 χ2 ( 5) 的值,并與 χ2 的值進行等、及格、不及格 5 個等級中任選其一,然后點擊“提交”即可。專家在點擊“評閱意見”后可填寫論文評語,填寫完畢后整個學位論文評審工作即告結束。這些步驟一步不能缺少,否則系統會提示用戶缺少的評審項目;
( 5) 統計分析模塊
能夠按照檢索條件,比如專業、學年、成績等進行查詢和統計;
( 6) 公共模塊
留言板、公告等模塊。可用于系統中各角色間的溝通交流。
4 結語
本論文具有以下創新點:
( 1) .NET 技術應用在學位論文評估系統中,使論文評估的相關工作更高效更便捷。既完成了教學質量測評、學生綜合質量測評等較為復雜的測評任務,又實現了教育教學領域的網絡信息管理系統的架構。該系統具備明確的權限、完備的功能和簡明易懂的模塊;
( 2) 在論文評估系統中充分運用 D - S 證據理論,專家評審模式,該系統量化了不同專家對論文相關知識背景的熟悉情況,從而使學位論文的評審更加科學;
( 3) 在網上論文評估系統中應用一致性檢驗法,為二次評審的決策提供評判依據; 同時,該方法亦發揮了對專家評審的監督作用。經過對該評審系統的詳細測試,認為該系統基本滿足了各類用戶的基本需求,包括學位論文在線上提交、代寫學位論文評審成績的查詢、專家在線上對論文直接進行評審和打分、相關管理人員對各類數據信息進行維護與查詢。可實現對不同權限的識別,并根據不同權限的訪問者制定不同的訪問規則,使系統的安全性進一步提高,后臺維護更加方便。該操作簡單易懂,具有良好的人機交互界面,能夠勝任學位論文的在線評審工作。
熱門論文: